第二十一章 四大名點
章節報錯
元宵節過去,過年的味道基本就算告一段落。
蜀山腳下的千年古城,其實有著很多傳統美食。
合肥生產的麻餅、烘糕、寸金、白切統稱為合肥四大名點,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歷來被人們用作待客和饋贈的禮品。
四大名點之一的麻餅形如月餅,表面金黃,圓邊淺黃,表皮芝麻顆粒飽滿,分佈均勻,食之餅子皮鬆軟香甜,內餡甜而不膩,具有橘、梅等果料風味。
因為工藝獨特,便於儲藏。早年間合肥的老人們會把麻餅放在鐵桶內,然後放到吊在家中房樑上的一個籃子裡。逢年過節,有小孩來家玩,老人家們就會用叉子挑下籃子,取出麻餅給孩子們吃。這基本是六七十年代合肥人一代人的童年記憶。
說起麻餅,又與合肥的幾個人物和故事有關。
傳說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合肥人張德勝,也是朱元璋的水師將領,奉命帶水師至裕溪口時,立即派人到合肥定做一種大“金錢餅”,用於犒勞麾下將士。
麻餅酥甜可味,水師將士們吃了家鄉特製的餅,士氣大振,乘勝奪取了採石天險。特製的這種大的“金錢餅”,就是麻餅。張德勝死後,被追封為蔡國公,故又稱“蔡國公餅”。
到了清代,李鴻章官府主事,劉東山回合肥開雜貨店,店名叫劉東泰,把“得勝餅”改製為麻餅,在選料和做工上特別講究,門市現做並且限購,一時名聲大振。
同時將十個麻餅包成一筒,貼上“合肥劉東泰大麻餅”,紅紙金字標籤,在春節前送八百筒給李鴻章,李中堂嘗後認為“風味俱佳,堪與蘇點媲美”,便將麻餅分送給大臣。從此,劉東泰麻餅名揚全國,特別在皖南一帶,更是風靡一時。
抗日戰爭期間,在皖南事變發生後,新四軍軍部作戰科長李志高,與第二支隊參謀長謝忠良,邊打邊撤,沿途不斷收攏和營救被打散的新四軍幹部戰士,漸漸聚集起了七八十人的隊伍,一路向北廝殺突圍。
一日激戰路上,部隊匆忙突圍後無意中闖入一深山古剎,方丈聞聽是新四軍,熱情相待。寺內糧食不多,但每餐方丈都會給戰士們一塊圓餅,又甜又抗餓。
李志高詢問餅的名字,方丈告知李志高,這叫麻餅。
相處數日,兩人惺惺相惜,竟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交。李志高這才得知方丈早年間畢業於保定軍校,還曾是皖系一個旅長,段祺瑞手下一員悍將。因不滿軍閥腐敗,民不聊生,早年多受排擠。加之受政敵陷害,竟於家中遭人刺殺,好在衛士忠勇,以命相救,這才僥倖逃脫性命。從此心灰意冷,看破紅塵,在皖南好友安排下來了這古廟,常年與青燈古佛相伴。
一日一日過去,或許是懾於方丈早年威名,附近的民團倒也不敢來此搜山打擾。
數月後,李志高他們在方丈幫助下,北渡過江到無為縣,與曾希聖的第七師會合。李志高擔任七師參謀長,謝忠良則擔任七師55團團長。麻餅,也成了倖存將士的記憶。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四大名點還可以在合肥三孝口附近的老字號張順興買到,但隨著歲月變遷,自從90年代以後直到本世紀之初,大約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改變所致,又加上長江路經歷了幾次改造,張順興這塊百年老匾也隨之消逝在人們的視野中,而四大名點也漸漸淡出了合肥人的視線。
大約去年吧,適逢一次會議在微微食品廠召開。會議休息期間端上的,竟是久已不見的麻餅,一口下去,竟找到了童年的味道。
非常好奇還有做四大名點堅持到現在的,微微食品廠陸總笑著介紹,其實這個麻餅工藝已經做了很多改良了,比如增加了年輕人喜歡的元素,為了照顧老人口感減掉了冰糖,用其他食材取代等等,這樣才能做到更大範圍滿足各類顧客口味,大家頻頻點頭稱讚。
記憶,繼承,創新,延續,亙古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