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8章:逆流而上,夜襲沃野!(第1/5頁)
章節報錯
朔方郡,地處秦耀前世的河套平原後套地區。
也就是所謂的“塞上江南”,又稱“塞北江南”!
這裡屬於黃河“幾”字形的“丿”與“”的交匯點。
黃河從這裡開始分流,支流往北,一直繞到北部橫亙東西的陰山腳下。
主幹繼續往東,構成黃河的“一”,穿過朔方、五原、雲中三郡,再沿著呂梁山脈,一路往南。
而支流和主幹分流之間的這片黃河“一”字型區域,構成了各條水網,自南向北,水網密佈,如同江南水鄉一般,又因這裡的水勢平緩,於黃河上游沖刷下來的淤泥沃土,皆囤積於此。
天然地構成了這一片於西北荒漠地區的肥沃地區。
自秦時,蒙恬則率三十萬秦軍於此處屯兵,一代祖龍秦始皇移民三萬家於此,引渠灌溉,平整土地,把這裡打造成了華夏文明北方的一大糧倉。
為了鞏固北部的邊防,始皇除了“築寨於河上”(即在河套地區建築鄣寨、堠城)之外,又花費了三十三年的時間,把原先的燕、趙、秦三國在北方修築的長城連線起來,重新修繕。
並東西擴充套件,築成“萬里長城”,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沿黃河北支流,傍陰山,東至遼東郡,延袤萬餘里。
然至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秦王朝瓦解,戍卒逃散,北方空虛,於是匈奴又趁機南下收復河套及以南。
河套地區,既是中原人於塞上開發出的適宜耕種的肥沃土地,更是匈奴人冬季放牧的最佳場所,這塊地區,宜耕宜牧,此外,更是匈奴人南下劫掠中原的必經之地!
漢初因為河套地區的淪陷,導致當時的匈奴雄主冒頓單于經常派兵南下入侵邊郡,使邊境不得安寧。
漢朝初建,百廢待興,不得不進行屈辱外交,採取“和親”政策,送人送財,以換取短暫和平。
經文景之治,國富民豐,待到漢武登基,歷經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三大戰役,匈奴俱大敗,從此漠南無王庭。
漢朝也重新掌握了河套地區。
版圖一直延伸到了陰山南麓的高闕、河套平原西北的雞祿寨、五原郡北部的光祿寨、以及陰山北部,位於大漠南部的受降城!
復修秦時障寨,從內地募民十萬口徙居朔方,建朔方郡,郡治臨戎。
並使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本為聯合西域諸國共同于軍事上打擊匈奴,由此開闢了河西走廊,打通了絲綢之路!
此後,漢武帝一朝雖勞民傷財,最終甚至不得不下罪己詔停止擴張,選擇民族融合,接納牧民。
然其於河套地區構建的城池,既是形成了政治中心,也是軍事防守的據點,此後漠南無王庭,匈奴退居大漠以北,雖經常有流竄入河套地區騷擾劫掠的情況發生,但整體趨於和平。
朔方郡憑藉多代長城、陰山和黃河構建體系,有效地拱衛了漢王朝在北部驅逐後新建墾區,形成了“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繁榮景象,為漢朝奠定了百餘年的和平景象。
在百餘年的和平以及大規模的人口充實行動之後,至西漢末年,河套地區人口已逾百萬,成為了一片富饒的新樂土,被世人稱為“新秦中”,河套地區的農業規模,也一路向北,擴充套件到了陰山南麓。
後又因昏了頭的新朝王莽的羞辱性外交,致使同樣享受了百餘年和平的匈奴再度叛亂,重新奪回河套地區,而王莽對此,只有口頭上的責罵,並未採取有效的軍事行動。
直至後來匈奴分裂,南匈奴歸附,才讓河套地區重回安寧。
河套地區的安寧,促使東漢中期的政權,開始著眼於不斷叛亂的羌族,將戰局著眼於黃河以西的涼州地區,導致朔方等地的北防呈現出真空狀態。
導致南匈奴在事實上掌控了河套平原!
按照原史發展,此後於官渡之戰中,戰勝袁紹,奪下了河北地區的曹操,對於這塊地區也是鞭長莫及。
只得按照匈奴原有的情況,分設五部,每部以原南匈奴貴族為統帥,另選擇漢人為司馬,監督其動向,防止其叛亂。
並承認匈奴朔方為主的幷州南匈奴為漢人,以期望於隔斷民族認可,加強民族融合。
但這種做法,也不過是於面子上做文章,對待日益壯大的匈奴,毫無辦法!
此後雲中郡、五原郡的相繼廢除,也在實際上承認,河套地區已經脫離了東漢政府的管轄,成了北遷、東進的羌族和南匈奴之間的聚集地,出現了諸族之間大雜居小聚居的分佈格局。
為此後鐵弗匈奴赫連夏政權佔據河套地區埋下了隱患。
此後,經歷各朝各族對於河套地區的開發,在這片土地上,也誕生出了不少後世聞名的政權。
譬如唐朝的突厥、宋朝的西夏等等……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