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門金鎖陣”是根據“奇門遁甲”中的八門方位、星象、地形等因素所制定的用於戰場上的戰陣。

八門者:休、生、傷、杜、景、死、驚、開。

其中,休、開、生三門為吉門,死、驚、杜、傷為四凶門,景門中平。

晉陽城北城門建於山谷之間,往北的寬闊的平原,兩側為山峰,若有北犯之敵,必先攻下此門,有同學可能不理解,既然知道人家的北門是重點防禦,那為什麼不繞道,去打東西門呢?

自古以來,攻城略地,明明可以繞開嚴防死守的關隘城池,但許多名將也只能按部就班地打過去,而沒有如歷史上之中的魏延一般出奇計過子午谷直取長安呢?

這就涉及兩個方面了,一是古代基礎建設不完善,不走正經官道,你可能連爬出大山的能力都沒有,就像晉陽城一樣,南匈奴部如果想要繞道攻打其餘城門,能不能到是個問題,就路上這些人的糧草都成了大問題,更別說需要攜帶的輜重糧草了。

同樣的,所謂諸葛無智不聽魏延之計,痛失滅魏之機,那是純純扯淡。

為啥呢?

當然是有事實的,關於子午道奇襲,第一個出名的人叫做韓信。

他的事蹟成了一句成語,叫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而這棧道,就是子午道!

韓信明面上修築棧道,讓項羽他們笑話他竟然這麼愚蠢,實際上,一代兵仙韓信,自然是沒那麼蠢的,他選擇的是暗渡陳倉道。

一代兵仙不敢走的路,一代霸王否定,認為是笑話的方案,他魏延就能行?確定不是損兵折將,讓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開局就失敗?

當然,有人可能會拿出各種證據擺明不服,不用擔心,之後有人已經試驗過這個方案的可行性了,而且還是諸葛亮北伐的老對手,魏延建議奇襲的物件,魏國的軍方大佬!

由魏國宗室曹真施行,司馬懿、張郃策劃的奇襲子午道計謀。

《三國志·曹真傳》:真以“蜀連出侵邊境,宜遂伐之,數道併入,可大克也”。帝從其計,真當發西討,帝親臨送,真以八月髮長安,從子午道南入,司馬宣王渡漢水,當會南鄭,諸軍或從斜谷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

六百六十里的穀道,曹真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都沒走完,戰士捱餓,民眾勞役,後勤根本跟不上,全軍基本上癱瘓了,弄得遠在千里之外的文官王肅都看不下去了,連連上奏,請求讓曹真回軍。

這次所謂的子午谷入侵,準備了幾個月,傾魏國半壁江山的精銳,隴上積蓄,軍力和智謀勇武之將,一場雨下來,落個功敗垂成,當真是徒耗國力。

舉國之力都沒成功的子午谷入侵,哪是魏延隨便率領個五千兵馬就能成功的呢,還十日可到長安,純粹是幻想與立功心切。

無獨有偶,子午谷之險,直到民國,都不是通往長安的一條坦途。

歷史上,總有那麼幾個愣頭青不服氣,比如,桓溫派遣司馬勳自漢中出子午谷,還未出谷就被前秦軍隊擊敗了(在天氣不錯的情況下,部隊克服萬難是能過谷的,但過谷之後,像魏延一樣的大將自然還是朝氣蓬勃,那手下計程車兵呢?還有幾分戰鬥力?)

明末,高迎祥也是從漢中兵出子午谷,在谷口黑水峪被孫傳庭擊敗,一代闖王高迎祥全軍覆沒,自己腦袋也搬了家。

王耀武奇襲西安要活捉少帥張學良,半路因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而半途折返。

言歸正傳,古代行軍為何不繞道攻打的第二個原因自然是怕前後夾擊了。

試想,你好不容易翻山越嶺,克服種種難關繞到了防守薄弱之處準備攻擊,拜託,如果是同一城的守軍的話,他們只要從城內調防,可以以逸待勞,輕而易舉地將防守力量轉換到另一個城門的。

如果是跨過城池去攻打下一個城池,那就只能芭比Q了,古代的城池星羅密佈,沒有和秦耀前世一樣的鋼筋混凝土將諸多城鄉聯合在一塊,是,你是能繞開擋在前面的城池去攻打下一個,但你要知道,什麼叫做首尾不相顧的道理,只要你敢繞,我就敢戳你腚!

話題扯了很遠,只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南匈奴的人雖然少謀寡智,但行軍的基本常識還是知道的,他們也清楚,攻破了晉陽城北門,整個晉陽城才能被他們拿下。

同樣的,劉備方自然不會花費過多的兵力去佈防其他三個城門。

只需要徐庶在據敵的北門,設下八門金鎖大陣,便坐等被引誘,被驚嚇,被斷後路的南匈奴大軍入甕了。

幾番廝殺跑路,南匈奴兩萬多大軍此時都是狼狽不堪,飢腸轆轆。

左南將軍望著不遠處並不高大的城池,總算是鬆了口氣,身後也沒有追兵。

“大家停下休息一下吧!”

“給我拿壺酒來!”左南將軍口乾舌燥道。

手下戰戰兢兢地將裝酒的皮囊遞了過來,左南將軍沒有多想,拔掉蓋子悶了一口,然後就直接噴了出來。

“老子讓你拿的是酒!這特麼是啥?拿水來糊弄我?”

手下委屈地摸了一把臉上混合著唾沫的液體,苦巴巴道:“沒了,將軍,帶來的酒,搶來的酒,早就喝完了,您忘了,我們本來打算去盂縣搶一把的,但被那支騎兵吸引後,我們就一路奔襲到了這裡。”

左南將軍臉皮抽了抽,罵了一句髒話。

“沒就沒吧,等我把晉陽城攻下來,美酒管夠,快給我去拿點吃的,餓死了!”

左南將軍下令之後,發現手下站在原地扭扭捏捏地不動彈。

“耳朵塞驢毛了?還不快去。”

手下快哭了:“沒了,將軍,吃食早就吃沒了,你看看我們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