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翰林院位於東長安街南側的青龍街上,與宗人府、吏部門對門。這麼好的位置,不是因為它有多重要,而是朱老闆為了方便讓翰林們給自己唸書,所以才把他們的衙門設定的離宮門近一些,僅此而已。

事實上,洪武年間的翰林院,遠沒有後世那麼顯赫。因為朱老闆把有學問的人,和能幹事的人分的很清楚。在經過最初的迷信階段後,他發現學問好的人往往只是擅長讀書,並不代表同樣擅長別的事。而且很多書呆子讀書讀壞了腦袋,只會把事情搞得一團糟。

因此他很快就不再迷信那些所謂大儒,只把他們當做給自己講書的人肉喇叭,幫聖旨潤色的工具人而已。所以翰林出身的官員並不會得到特殊優待,反而會被朱老闆視為書呆子,不願意讓他們擔當重任。

但翰林們顯然不這麼想,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為,萬事萬物之理盡在聖賢書中,自己熟讀四書五經,深諳聖人之道,就是最優秀的棟樑之材。朱老闆不重用他們,只能說明他是個有眼無珠的大老粗,而不是他們自己的問題。

所以翰林院自來就盛產跟朱老闆對著幹的‘直臣’,僅次於專門噴人的都察院。

在宋濂、戴良等一幫儒教大佬被朱老闆冠以胡黨之名做掉之後,他們更是主動承擔起了領袖士林的責任,成了文官集團新的主心骨。

此時,翰林學士劉三吾,侍讀學士董倫,以及文華殿大學士張溥,文淵閣大學士朱善,這四位翰林院的首腦,正在劉三吾的值房中商量著什麼。

門外,還有劉三吾的家人望風,顯然事情機密。不可為外人所知。

他們討論的正是即將到來的禮部會試。

當時朱老闆提出各退一步,由楚王出題,文官錄取,他們雖然表面上勉強答應,但是背地裡已經在彈冠相慶了。

因為文官們負責錄取的話,就可以把老六科舉改革中,極重要的分科取士廢掉了。什麼狗屁科學、戶學、工學進士,只要不考經學的,統統別想被錄取!

“考官的名單已經出來了?”翰林學士劉三吾問道。他年逾花甲,但須發烏黑,雙目有神,聲音中氣十足,一看就是精力過人之輩。

“趙部堂已經報上去了,雖然皇上還沒來得及看,但估計最後也就是這些人了。”文華殿大學士張溥便答道。

文淵閣大學士朱善也微微點頭,表示是這麼回事。然後兩人憑著記憶將名單透露給劉三吾。

五年前朱老闆廢宰相撤中書後,終於享受到了大權獨攬的快樂,但工作量也陡然激增……當然累的主要是太子,朱標這些年實際上乾的就是宰相和中書省的活。

這一年年的熬下來,眼看著的疲憊不堪,朱老闆心疼兒子,一直在尋求建立一種新的輔政體制。在四輔官制度嘗試失敗後,朱元璋又在洪武十五年仿宋制設立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翰林院官,其主要任務為侍於皇帝左右,以備顧問。

雖然這時殿閣大學士的地位與作用尚不及翰林院學士,還要受後者管理,但畢竟常伴君上,訊息要遠比後者靈通。

~~

聽兩位大學士說完之後,劉三吾緩緩點頭,問一旁的侍講學士董倫道:“你都記住了嗎?”

“嗯。”董倫微微頷首,學問好的人記憶力一定是極好的。

“私底下跟他們通個氣,告訴他們,科工戶三學,一個進士都不要錄取。”劉三吾沉聲道:“理由嘛,就是‘文理不佳、見識淺薄’,不足以為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