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便命吳太監當場宣佈了魯王的諸多罪狀:

其一不仁,打死淮安畢指揮及打儲指揮幾死,打護衛指揮幾死,用弓射紀善張庸旁典仗項衣,並打死火者若干。

其二不敬,先為赴京,不行精潔身體,祭祀所過山川,用酒泡飯,昏醉在船;

其三不義,縱妃奢侈享樂,為在魯王府外開闢園林,強拆民宅近千。

其四不恭,兄燕、齊經過本國,不出迎接;

其五不軌,將民間孩童將在宮中玩耍,三五日才放出,有的閹為火者。

其六不智,不思保身,恣為***。寵信方士,亂服丹藥,以至精神狂悖昏亂。

其七不嚴,宮中魚龍混雜,混入刺客,險些害了幾位殿下的性命……

其八不祥,其身為藩王,本當守境安民,卻因其暴行,怒及當地人民,引起山東民變,實為不祥之人。

其九不孝,罪大惡極,害死母妃,母后亦痛心難耐,臥床不起!

故而,魯王夫婦論罪合該處死,魯王身為親王,當賜藥酒。

但念在郭家滿門忠烈,郭寧妃服侍皇帝三十載,勞苦功高,情深義厚,現在為了兒子自殺,不能不滿足她的遺願,故而魯王免死,但活罪難逃,廢為庶人,施以髡刑,令其出家,日夜誦經贖罪。

髡刑是上古五刑之一,就是將犯人的頭髮和鬍鬚全部剃光,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對犯人進行懲罰。

文武百官聞言無不愕然,他們萬萬沒想到,郭寧妃之死,竟是這樣慘痛的原因。

所以剃光一個人身上的毛,就是完全剝奪其尊嚴和身份,對其精神是一種極端的摧殘和羞辱。

這時的人普遍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而朱元璋令魯王出家,更是要讓他當一輩子沒頭髮的‘髡人"。至少在時人看來,真不好說是這種程度的處罰更重,還是殺了他更重……

更萬萬沒想到,郭寧妃的死也只是換回了魯王的一條命,不光魯王妃要被處死,就連魯王本人也要遭受所謂‘比死還難受"的髡刑。

朱元璋一抬頭,恍惚間就看到胡惟庸站在文官班首,在滿臉鄙夷的指著他大笑。

但今天,他卻彎著腰靠坐在椅背上,看上去一點氣勢都沒有了。

~~

朱元璋從當上吳王,開始舉行朝會到現在,已經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來每次坐在龍椅上時,他都腰桿筆挺,彷彿任何事情都無法把他的腰壓彎。

魯王妃湯氏不修婦德,蠱惑親王,本當凌遲處死,但念在信國公功勳卓著,故而僅賜死,留其全屍……

臣子們都以為他是被郭寧妃去世打擊到了,殊不知真正讓皇帝抬不起頭來的,是他終於自食其言了。

「哈哈哈,上位啊上位,我說什麼來著?到你頭上的時候,就不信你能大義滅親!怎麼樣,讓我說著了吧?」

「看你當時那麼堅決,我還以為到你兒孫輩才會違揹你的誓言,沒想到你自己就說了不算了!哈哈哈,瞧瞧你的臉,怎麼拉的這麼長啊?」

「現在是不是特別理解我呀?因為你已經變成了我。不,你已經遠遠超越了我!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