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出關(第1/2頁)
章節報錯
“如何不知。他乃是宰相桓孟之次子,又是太子的得力干將之一。”
庸王顯然是對自己那幾個皇兄的情況瞭如指掌,沉聲道:“桓齊這人非同小可,雖然現在尚且嫩了幾分,但是他的師傅乃是太子之師孟啟,人稱當世第一智囊。並且桓齊此人的功夫也非常了得,年紀輕輕已經是一流高手了,但是師承不明,令人好生奇怪。”
楊戕聽庸王如此說,猛地想起了先前蕪城李延廷的叛變,驚道:“莫非先前的連環計,就是那孟啟所布,若果真如此的話,此人的才智實在是駭人聽聞。但是,既然他是太子之師,為何不親自來沂洲坐鎮呢,難道他只是想歷練一下自己的徒弟桓齊不成?”
庸王嘆道:“先前李延廷之事,的確是孟啟所為。因為事後,太子就充當好人,為李家的人說項,讓他們都官復原職了。此人兵不血刃,先讓我差點在蕪城全軍覆沒,現在又留下了李家的人,與我暗中敵對。只是,這個孟啟身份超然,全然無心做官,只是教授太子、桓齊兩人兵法韜略,也不知他究竟作何所想。至於桓齊,他看來已經盡得孟啟真傳,日後必然也會成為我們的心腹大患。二弟,你也識得此人麼?”
楊戕點頭道:“就在先前回城的時候,兄弟碰到了他。大哥沒有看錯,此人的確是才情內斂,甚為謙遜,作為年青將領,實在難得。假以時日,的確能成為獨當一面的人物。”
於是,楊戕將先前跟桓齊偶遇的經過跟庸王仔細說了。
當說到桓齊用堅壁清野戰術的時候,庸王忽道:“二弟你能看出皇兄軍隊的弊病已經實屬不易,沒想到還能說出以武技入兵法的道理,就更讓大哥刮目相看了。由此推之,日後能在戰場與二弟一較長短之人,必定是屈指可數。只是,那桓齊必是其中之一。”
楊戕擔憂道:“大哥你謬讚了,況且那些也都是日後之事。目下,兄弟所擔心的,是我們目前的處境。先不說太子不會給我們立功的理會,就算給,只怕也是想借機會消耗玄甲軍的實力。而且,後面這個可能,是我最擔心的。現在兵權都在太子手上,若是他蓄意要我們出城與蠻夷大軍決戰,只怕我們還找不到什麼理由來拒絕。”
“上趟皇兄就已經動過這念頭了。”
庸王道,“不過被我以兵困馬乏需要休整為藉口,拖延了兩天。估計再過幾天,我就再想不到辦法拖延了。哎,皇兄現在的勢力越來越大……”
經過了上次蕪城的異變,楊戕在心計方面顯然進步了不少。他道:“只要太子一日未曾登基,大哥你都無須擔心。因為以大哥目下在軍中的威望,太子也對你非常忌憚的。不然的話,他也不會借這次蠻夷大軍攻城之事來打擊你的聲威。”
庸王心道,我那大哥的心機,我如何能不明白,若要想坐上皇位,沒有軍方勢力支撐如何能成。所以,軍功乃是必不可少之物。只是現在趙言德取得了指揮權,連自己手下的軍隊也被他所節制,形勢實是不容樂觀。於是庸王道:“唯今之計,只能暫時隱忍,然後想辦法從此間抽身,若是仍然留在這裡,不僅不會有所作為,還有可能招至全軍覆沒。”
就在此時,忽然門口響起一個尖銳高亢的聲音:“聖旨到!~”
庸王連忙出門迎旨,而楊戕和舒茹兩人就暫且迴避。
不過,楊戕的耳力實非尋常,輕鬆就聽到了詔書的內容,而且心中不禁一喜: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時南方蠻夷大舉進攻中原之際,北方胡人亦蠢蠢欲動,欲犯我上朝天威,故朕著庸王趙雍吉火速前往,……”
※※※
經歷了半月的行軍後,楊戕終於跟隨庸王到了山谷關。朱山連同他的那七個弟兄,都成了楊戕的親兵,一同到了上谷。誰曾想到,跟楊戕一起參軍的幾千新兵,竟然之剩下連同他在內的九人了。
遠離了南方的盛夏,同時也遠離了蠻夷大軍帶來的血腥。但是平靜只是表面而已,出了上谷,那裡就是胡人,也就是突厥人的地界。青草茂盛的草原上,突厥的戰士,就如同草原上神出鬼沒的狼群,隨時都有可能將死亡和殺戮帶來。
一路上,楊戕都在潛心修煉道顛和無道兩人扔給他的那些佛、道典籍。同時,楊戕亦在研究《青囊書》上的醫術,因為他答應了舒茹,要將她臉上的傷疤完全祛除掉,這是一個承諾。
楊戕不時地回想到跟李真在一起的日子,若不是因為家族的使命和自己心中的抱負,楊戕寧願選擇和李真粗茶淡飯,老守于山野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