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王蕭元懷和上廣王蕭靖山的叛亂被徹底平定後,訊息傳回京城又被即刻昭告天下。

而且詔令中連帶著還言明瞭豫章王蕭懷安、太子蕭統與他們合謀一事。

蕭懷安和蕭統的參與無論在廟堂還是在江湖上都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尤其是太子蕭統,東宮之後所牽扯的世家大族、江湖勢力太多,如果處理不好,之後很有可能會有一場大清洗。

故而出事之後,各大有牽連官員及其家族都噤若寒蟬,當下所有人也都明白了先前太子一脈那些官員消失的原因。

而也是在朝臣議論不停的情形下,第二日早朝,許久不見的皇帝陛下竟是親自參加了。

皇帝不僅沒有想象中的那般虛弱,反倒精神矍鑠。

殿中百官多有畏懼,不敢與之對視。

早朝剛開始,除了丞相荀季蕪和御史大夫陳恆道之外,其餘百官幾乎無一例外皆震驚到無以復加。

他們很難將之前那個虛弱到快要駕崩的形象與此刻的陛下聯絡到一起,但一眾大臣們很快也就反應了過來,事件的前後都是陛下引蛇出洞的計策,陛下在下的是一盤大棋,目的要的是一舉解決所有隱患。

而對於這種局面,多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沒有歪心思的人都覺得這是天大的好事,而目的不純的自然擔心事後會不會波及到自己。

今日早朝,其實皆是喜事,不過美中不足的就是有好幾位來自琅玡王氏的官員在冒死在為太子求情。

而他們最終的結局也不出人所料,直接被皇帝就地下令斬了。

在這之後,便沒有人再敢提了。

今日朝堂上的氣氛非但沒有想象中的歡愉,反而有一種說不出的肅穆。

這是風雨來的前兆,流血在所難免。

南線戰事平定後,豫章郡等三地的後續處理工作便成了商議的重點,而且還有一個未曾安穩的長廣郡。

商議到這些事的時候,老皇帝親自下令將一批年輕官員調任這幾地,而其中竟還有隻掛著儒林郎頭銜的庾信。

若只是一兩個人還不足為奇,但這一次老皇帝幾乎一次性調任了三十餘人且皆是年輕官員家世不顯。

這背後所釋放出的訊號不言而喻,而一眾世家大族對於此卻再沒了反對的勇氣。

皇帝陛下這是在培養新人,為皇位的接任者留下一批可用且好用之人。

太子殿下被拿下,東宮便陷入了無主的境地。

太子之位懸而不決百官自是放心不下,但這種時候也沒有敢去觸黴頭。

知道的人不多說,不知道的人也再不敢猜測,這一次的事情果真讓一眾官員有了心理陰影。

長沙王和上廣王的問題解決之後,便只剩下會稽王蕭不羨在苦苦支撐了。

彼時即便加上葛榮的兩萬人馬他們依舊再難形成大威脅,故而此後不足十日,朝廷兩路大軍東晉,從南北兩方合力包圍,攻破了會稽守軍的防線,蕭不羨和葛榮最終皆死在亂戰中身中流矢而亡。

至此,由長沙王和上廣王等聯合的反叛被徹底鎮壓,戰事結束之後,便是押解一眾罪犯回京待審。

也是直到此刻,文武百官才明白皇帝的謀劃有多深遠。

皇帝雖然老了,但當初的那些手段只會更加熟練,不曾生疏。

在兩路大軍返回京城的那日,結束早朝的老皇帝在幾位朝臣的陪同下親自出城十里相迎。

也是同一天,蕭衍終於見到了一直擔憂的女兒。

父女久別重逢,相擁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