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一老一少(第1/2頁)
章節報錯
書生陸凱其實並不是個傳統意義上的刻板讀書人,他說他讀書只為學才,不為求取功名。
都說學而優則仕,但陸凱不以為然。
所以他奉行手上書,腳下路,讀書不斷,步履不停。
一個江湖人,一個讀書人,交集不多的雙方一場偶遇卻是聊了頗多,說的內容互相懂沒懂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都很開心。
收人一枝桃枝,但沈況卻沒什麼可送的,所以臨別前他只好祝陸凱一路順風。
臨別作禮,沈況換了抱拳為作揖,陸凱見狀便也笑著與沈況作揖,你來我往心照不宣的道理。
之後,陸凱帶著書童白霜漸漸遠去,與沈況截然不同的方向。
沈況牽馬離開前,又好好看了眼身前的大桃樹,此處雖不是故鄉,但也有故鄉的味道。
桃葉村很大,不過沒有售賣吃食的鋪子,所以最後沈況只得在一戶農家手上買了些。
一開始婦人不願收錢,還是沈況再三堅持她才不情願地收下,並且嘴上還一直說沈況是個性子執拗的後生。
善良的人很多,但我們不能把旁人的善良當作理所當然。只有心懷感恩,這份善良才會永遠伴隨我們左右。
買到乾糧後,沈況一邊趕路一邊啃。
冬日午後的風還有些微涼,吹在臉上讓人神清氣爽,不過一旁的馬兒卻是打了個大大的噴嚏。
我們很多時候見到一個畫面後,腦海裡就會不自覺地蹦出個念頭,這場景我好像在哪裡見過。
但那時候,你就是怎麼也想不起來到底什麼時候見過。
也許以後某個偶然的時間點你會再想起這件事,也可能之後你就此遺忘,沒了印象。
不過無論哪種結果,最開始有似曾相識這種感覺的時候你都會覺得十分奇妙,明明是第一次見,明明一切都是那麼陌生,但你就是會不自覺地生出親近感。
沈況其實也一樣,比如在桂影湖畔看到那些釣客的時候,也比如在與那位婦人討價還價乾糧價格的時候,都有一股陌生的熟悉感撲面而來。
雖有此感,但沈況從不會順著去多想。
在沈況眼裡,這種熟悉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感覺,也許我們很多很多年都不會有這樣的感覺。
他以為,這是上天讓我們和那些已然離去的人做片刻重逢,此番重逢過後再各自遺忘,只留下那種感覺讓彼此回味。
當然這只是沈況自己的一種想法,愉悅自己而已,做不得真。
桃葉村不大,牽著馬兒的沈況很快也便走了出來,手中的乾糧也剛好吃完。
沈況拍掉手中食物碎屑,重新翻身上馬,他沒有再回頭去看那顆大桃樹,就此縱馬遠去。
平原路上,常能碰到溪流湖泊,所以釣魚人,打漁客的身影極多。
有時候碰到才灑下網的打漁人,沈況還會停下腳步,看看這網有沒有收穫。
小時候沈況就愛看打魚,那時候即便打漁人一網下去只有些小魚小蝦他依然會覺得厲害。
而這個愛好也一直留存到今天,就和他愛吃餃子一樣,師父別的菜餚手藝平平唯獨在包餃子一事上是個特例。不僅是因為師父和餡兒的味道與眾不同,師父包的餃子形狀也與旁人不一樣。
以前逢年過節師父就會包頓餃子打打牙祭,如今沈況已有很久沒吃到那個味道了。
離開桃葉村,按照陸凱的說法離那夜侯鎮就只有十里的路途,縱馬用不到一個時辰就能趕到。
所以,一路疾馳的沈況很快就平原視線盡頭看到了遠處浮現的小鎮輪廓。
而看到夜侯鎮,沈況難免想起陸凱說的那兩樣東西,桂花鱸與不夜侯。
桂花鱸是鱸魚好懂,但這不夜侯沈況還真是第一次聽。
在大魏,一些草木蚊蟲會有奇怪的叫法,所以。
沈況以為這不夜侯會不會就是其中的一種。
因為沈況視線一直都在盯著遠處的夜侯鎮,所以他壓根沒看見道路旁的行亭中有一老一少正在那裡歇腳,而且老人從隨身的包袱裡拿出煮茶工具隨手煮起了茶。
老人一個瞥眼瞧見騎馬趕路的沈況,也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老人竟是朝著沈況喊了一嗓子:“年輕人,若是不著急趕路,不妨下馬一起喝一杯啊!”
聽見老人聲音,沈況驟然放慢速度偏頭看去,自然也就看見了行亭裡的一老一少。
因為沈況不想在此耽擱,所以停下馬後沈況開口道:“老先生不好意思,我著急進城就不陪您喝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