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回家的路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140回家途中
凌峰走出醫院,好像經歷了一次六道輪迴。他抱著孩子看看燈紅酒綠的城市,在熙熙嚷嚷的夜幕中彷彿又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氣……
深冬的寒風,七點鐘以後,好像人性中的兇禽猛獸,已經進入了讓人畏懼的黑暗世界。
而城市燈光,處處閃爍,又恰似黑暗中的人性,點燃了星星之火的善與美好……
半個小時後,他們在孩子姑姑的護送下,順利到達了合肥高鐵南站。
凌峰站在在大廳外,習慣性的點燃了香菸。而孩子一副乖巧懂事的樣子,在配合他的情況下,似如一隻初出窩榻的雛鳥,獨自一人在爸爸身邊,帶著好奇與悠閒的神情東張西望……
此情此景,凌峰猶如矗立在雲霧繚繞的逍遙峰上,一邊享受人間美景的同時。又在唯我獨尊的寂寞中觀察思考,心想接下來該如何調戲孩子呢?
冬季的夜晚,冷冷清清的車站外,只見孩子一身紅色的棉裝像一團火,似乎燃燒著整個嚴寒與希望……
因為凌峰相信,人類對紅色的反應,是來自於千萬年在生殺搏鬥中,求取生存與進化的標誌。反過來,今天它同樣可以利用人類的視覺,生髮積極活躍的思想情緒……
這種健康積極與活躍的顯意識感覺體驗,從根本上說,才真正是自閉症各種負面行為的有效剋星,因為顯意識感覺體驗,是透過五官觸覺輸入資訊,根據對事物產生的相應感受,反饋於大腦思維意識進行處理。而這個過程,恰恰就是激發思維意識的智力,同時也是潛意識形成的過程……
因此,這種過程,會在相應的程度上透過心靈的力量,改變和塑造孩子生理層次的原始功能。包括生理神經系統,以及其他方面的正負問題。因此,在理論上,不但可以有效影響三大意識的融合發展,同樣也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恢復孩子其他方面更多情緒行為問題。這就是凌峰為何要把紅色,制定為孩子衣飾的主要因素。
因為,自閉症孩子比普通正常的孩子,更需要透過五官觸覺相應的刺激或消弱,來獲得相應平衡的顯意識感覺體驗,從而促使他們的智力發展和潛意識形成。而紅色是愛與溫暖的標誌。所以,透過紅色與視覺功能生髮演變,在強化顯意識積極體驗中,是完全有可能達到完善或提高顯意識感覺與感知功能,促使三大意識的協調發展……
因為,人的顯意識感覺與感知功能,可以透過五官觸覺的反饋,在大腦思維意識作用下,再次刺激顯意識體驗,誘發潛意識資訊,從而可以直覺形式,再次反饋於大腦思維意識的認知功能。而在此迴圈模式中,不斷被人類大腦思維意識清醒的覺知與認知。並會在潛意識與顯意識相互作用下,做出與事件相應的情緒行為……
就像此時,凌峰一眼望去,雖然看起來客流稀少,但他大腦思維意識的認知功能,一時之間很難獲得準確答案,但憑著潛意識以往儲存的資訊,卻可以在視覺功能的支援下,透過顯意識感覺調動潛意識原有相應的資訊,從而反饋與思維意識的認知功能,估計出大概甚至接近精準人數……
整個候車室一眼望去,零零總總看起來,大概不會超過四十人。為了再次驗證顯意識感知能力的正確性,凌峰又用思維意識的認知功能,數到最後的結果,是三十八人……
由此可見,同樣的道理,孩子在他數數的時候,拉著他的手,一會看看爸爸,一會又看看爸爸的眼光所及之處的其他旅客。
孩子此種表現,如果從潛意識分析角度來看,主要是由於缺乏相應的潛意識資訊,讓他在視覺顯意識感知中,引起他思維意識認知功能的注意,這也就是智力與思考能力的形成。而這種思考過程,也是統一和驗證顯意識與潛意識的生成與融合過程。
所以,孩子在觀察爸爸的時候,也許在想:“爸爸為什麼老是在看著那些人?這些人有哪裡和爸爸不一樣呢?”
而他這種心理狀態,如果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由視覺功能,引發的顯意識體驗,形成思維意識的活動。
因此,如果站在自閉症康復的立場,孩子完全可以利用視覺功能,達到特定預期的心理行為效果。除非孩子視覺功能,存在敏銳遲鈍與變異等問題。
比如,同一景象,他看到的與正常孩子不同。如果屬於這種情況,那孩子必然會在視覺異常的狀態中,因為看到的異常景象,形成相應的顯意識感受,而生成相應的心理與思想行為。這種因視覺不同,和正常孩子所形成的心理世界,那自然會被正常群體視為有問題或不正常!
但是,即使存在如此現象,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其實除了以疾病為誘因外,那麼他的視覺功能,仍然屬於正常。所謂的不正常,主要是因為孩子的視覺功能,相對區別於我們的視覺功能,所表現出的結果。
反過來,如果站在五官觸覺異常孩子的角度看世界,那麼在他們眼裡,我們所謂正常世界,也同樣是不正常的。
這種現象,主要因為不同的五官觸覺,造成不同的顯意識體驗,形成不同的心理與思維認知,導致兩種群體難以相互融合和統一認知的結果。
這種現象,如果屬於病理問題,就需要排除在外!但需要注意的是,功能差異不能代表病理。
因此,凌峰為了再次驗證自己的推理,便對身邊的孩子說:“坐下……”可是,他卻不告訴孩子坐在哪裡。
果然,當孩子聽到凌峰的指令,只見他一雙清澈的眼睛望望爸爸,然後,看看自己的腳下轉了個半圈,接著又帶著疑惑的眼神望望爸爸……
當他發現爸爸沒有任何反應時,便坐在旁邊的揹包上。
而孩子望著爸爸的那一刻,並不是擔心坐錯了位置,而是想知道爸爸讓我坐哪裡?我怎麼坐才符合爸爸的要求!因此,他自然就會藉助視覺功能,從體驗顯意識感知的過程中,希望從爸爸的表情或語言中獲得答案。
孩子的表現,看起來也許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好像和眼睛的視覺功能並沒有多大關係。可事實上,這一切行為,都是建立在以視覺為基礎上的結果。
當凌峰想到這裡,再次故作忽略他的存在,好讓他自由擴大活動範圍。但同樣有趣的是,孩子在安全感的支援下,逐漸因好奇,開始遠離凌峰的同時,又時刻保持自己在爸爸的視線之內。而在他遠去來回之間,始終保持著在原先走出的直線上,進進退退……
那一刻,在凌峰看來,孩子的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車站的旅客,已經排成一字形隊伍。而他為了保持潛意識裡的安全感,便在表現出刻板行為的路線活動,從而在群體中保持安全感的存在。因為那條路線,已經透過了他的驗證,是安全的,是被所有人接受的。因此,可以說明,自閉症孩子的刻板行為,主要是因為恐懼,表現出對安全感的需要,結果在長期重複的狀態中,形成了習慣性病理現象!
那一刻,凌峰在思考中,發現好奇的孩子,聽到客服人員報點時,便側耳凝視,呆萌的望著自己。因為聲音帶的出現,讓他想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於是在難以理解的情況下,希望從聲音和爸爸那裡獲得答案,表現出側耳聆聽的望著爸爸。
於是,在凌峰招手示意的那刻,他好像在探索答案的狀態中立刻明白,覺得可能該到上車的時候了。那一刻,只見他帶著興奮的神情,迅速跑回拉起爸爸的手,便像個小大人一樣,和眾人一起有秩序的向站臺方向走去……
在擁擠的車廂裡,他和一個正常懂事的孩子看不出任何區別,在他的自覺配合下,很快穿越狹窄的走道,來到座位上坐了下來。
已經過了八點鐘的夜晚,一天無休息的活動已超過了十二小時。也許正是這個原因,躺在凌峰懷裡的孩子,很快就顯得無精慢慢的睡著了。
而凌峰望著睡去的孩子,忽然在放鬆的那刻,莫名其妙想起在醫院她們所說“醒來”二字。於是,凌峰在擔心與氣憤中,聯想到做經顱磁打針下藥的可能。
因為,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中,配合度都幾乎是零,在陌生的環境中,更應該是不可能。但此時時機已過,再說孩子也沒發現其他問題。凌峰心想,就算有問題,但現在把孩子脫成光屁股的紅孩兒,也難以從他身上找到任何針眼類的證據。再說,如果她們不是打針,而是給孩子下的是藥呢?
凌峰心想,就算自己擁有雷震子的飛翅功能,等飛到化驗所,那藥性或者藥物反應,也許早已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