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礦小鎮距會臨縣城三百餘里,從鎮名可知這座小鎮為何而建,小鎮常住人口三千餘名,佔地四五里地,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酒肆、青樓、賭坊、茶館等等一系列供人消遣的地方應有盡有。

過了青礦小鎮,在行十餘里地便是數十條大大小小的採礦地,這些礦脈就均布在會臨分脈前方數十里那些高低重迭、矮壯不一的丘陵之中。

要說青礦小鎮成立的時間也不算長,大概五六年歲月,隨著它的作用被散播出來後,才被都府院史工司聯合新候府軍侍司共同商議開採事宜。

具體開採工作由新候王華冀弘負責,之後交付於戶司與吏工司共同分配,三成用於售賣、四成用以鍛制軍中制式兵刃,餘下三成存入吏工司做儲備軍資。

大成新朝才穩定不過十年,朝君華正安待人寬容,豁達大度,各郡都均具有自治權利,他自己得以全心研悟武安前朝遺留的《太平章》奇書。

《太平章》包羅永珍,聽聞軍資火油便是武安時期從此書鑽研出、武藝人內力也不過是其書內的一個分支。

《太平章》的內容最重要的便是用兵之法,它的內涵深遠無比,就是為了統治而生。

千年前道門被未知抹除,自此以後這片大陸混亂不堪,西北幹洲部族常年入侵,三千大山中的蠻夷之族又大肆掠奪、蠱惑民眾歸附。

道門覆滅,信仰倒塌,這片大陸空留億萬向道民眾該何去何從?

整整六百年,億萬民眾銳減九成五六,武安立朝之初整片大陸剩下不過百萬苟延殘喘的民眾。

直到一名自稱“應運而生”的男人出現,他憑藉一己之力深入西北幹洲部族,三日內連續刺殺百餘名部族各王姓、族長重要人物。

至於三千大山不過一群蠻夷之族,根本無法跟幹洲部族相提並論,更別說與曾經的大陸主宰道門相比,所以他並未理會這些最多算夾縫中夾縫的蠻夷之族。

而這名“應運而生”的男人自稱武應生,十年平亂立王朝,建號武安,寓意武安天下,立王城於東江,當日便得天賜《太平章》奇書。

誰也不知道武應生為何捨棄大陸中心成鄴,立都東江,好似他早已知道【太初古史】的顯化時間。

但,世事無常,武安王朝終究還是因為《太平章》而覆滅。

武安末年時期,華正安不過是東江都城“鎮都候”華臻最疼愛的妾妻莫氏所生的一名庶子,其弟華冀弘年輕時,只顧貪圖享樂,導致其作為不及華正安十之一二。

說起來華正安為何能取代燕王華明坐上九層朝君殿,箇中緣由天下間眾說紛紜,究竟是什麼原因,怕只有他們自己清楚。

道門覆亡後,天地間的靈氣一夜之間煙消雲散,空留下無數道門、道觀,直到近些年發掘出青晶礦,才讓人發現千年前歷史的一點蛛絲馬跡。

尤其近幾個月傳播的那句“與天相應,而致太平。”使得民眾又滋生出一種嚮往,對道門主宰年代的嚮往。

若說北川都府城前那條百丈高的城牆能如此之快修繕完整,青礦小鎮著實出了不少力。

青晶尤為緊俏,畢竟世間不缺少家境優渥的民眾。

要知道青礦小鎮一個月最多能開採、萃取青晶萬餘,由此可以看出新候王願意付出三千枚的份額,佔了總量的三成左右,顯得誠意十足。

六月陽光正好,不冷不熱。

一行四人邊走邊聊,看著四周那些如耗子洞般雜亂無章的礦洞,偶爾還有一隊身穿青色盔甲的衛兵在此巡邏,更多的場景便是的則是衛兵著身麻布袍子從礦洞中推出一車又一車的原礦,應川開口疑惑的問道:“趙大哥,侍衛軍用於開採青晶礦,衛兵們不會有怨言嗎?”

“呵呵...怎麼會呢?

衛兵一月餉錢不過二十兩白銀,若是下礦則為五十兩,而且每年的採礦時間不過四月到十月,大雪封山時候便是全力萃取青晶的時候,到了那時一月的產出能增加二三倍。”

趙可在前方帶路,回頭笑著對三人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