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看透了的
章節報錯
去年妙菱回去了,今年便該七巧了。
早上卯時可出宮,下午未時便要回來點卯,雖只半日的功夫,可對她們這些做奴才來說也足夠了,看看家裡都好,這年過得也心裡安穩。
幸而妙菱家裡離七巧家裡不多遠,便也可託七巧給她捎回去些個銀兩和信兒。
她穿過來的時候不長,也才三年罷了,原合該對這兒的家裡人沒什麼親情可言,可去年回家見了阿瑪額娘,原身的額娘竟長得跟她早逝的母親一模一樣的,連性格也全然相同。
只對著額娘這張熟悉的臉,她便萬分的懷念不捨了,打心底兒的想孝敬了去,凡有給家裡遞信兒的機會她必將手頭攢的好東西送回家,恨不得連體己銀子也不給自己留一分。
再者家裡孩子多,他們大家子全憑著朝廷給的那三瓜倆棗維持生計,滿人家的老爺又以出門謀生為恥,甭管裡子如何,那面子必是得強撐起來。
原就夠拮据的了,她阿瑪為了臉面還總出去跟人逗鳥吃酒擺闊,要不是她入宮了,能隔一段時間給家裡送些銀子回去,家裡的日子只怕要過不去,連病都不敢生的。
她回回捎信兒回去都是勸額娘管好銀子,別拿著她的銀子填阿瑪吃喝玩樂的窟窿,然她額娘是個十足心軟的,阿瑪一求,她就什麼都往外掏了。
想到這兒了,妙菱忍不住輕嘆一口氣,想著阿瑪但凡有心,憑著滿人的身份總能謀一份差事來,再過二年她大弟弟也該娶親了,就家裡這條件,哪個姑娘嫁進來才真是倒了黴的,總不能全將女兒送入宮中給人做奴才去,吸血也沒這麼吸的。
想到這兒了,原信上一派好好的詞妙菱也狠心劃了去,給家裡的銀子也減五兩。
信上全換成訴苦的,盡說天天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還不討主子喜歡,入冬時生了場病害險些沒了小命兒,想來阿瑪知道從她這兒摳銀子難了,便也肯上進幾分了。
如此收拾妥帖了,妙菱交給了七巧,替了七巧的活兒往膳房走了一趟,去端了伊格格的保胎藥。
一路快走進了後頭的月亮門,還未進屋便聽得柳絮的埋怨了。
“格格這也不吃那也不吃!想見阿哥爺倒也不必如此鬧騰,若阿哥爺的子嗣有半分不妥,看你如何交待!”
妙菱頓了頓足,聽柳絮這話忍不住蹙了蹙眉,柳絮平日裡對下頭奴才刻薄就罷了,怎麼對著格格也這樣說話,人家伊格格還懷著身孕呢,便是再不濟也不能這般對待啊。
叩了叩門進去,妙菱面上帶了點兒笑意,只當沒聽見柳絮的話:“奴婢給格格請安,放心不下您呢,阿哥爺特意叫奴婢來瞧瞧格格呢。”
話音一落,妙菱便覺兩道子視線落在了臉上,伊格格是一派的感激,柳絮卻是含著惱。
料想是覺得沒面子了,柳絮猛得從繡墩上站了起來,問了妙菱兩句昨兒如何伺候阿哥爺的,便抬腿要走。
“伺候著吧,德妃娘娘關切,還等著我過去回話呢。”
妙菱一派恭敬,朝柳絮稍屈了屈膝,規矩上斷不叫人挑出什麼錯處來,待柳絮走遠了,妙菱和伊格格竟同時輕輕舒了口氣,意外之下,相視一笑,心裡倒不由得親近很多。
“格格快起身用藥吧,一會兒涼了更是難以下嚥的。”
妙菱掀開碗蓋雙手奉上,伊格格卻是不急,接過去放在一旁的矮桌上,只管拉著妙菱的手叫人挨著她坐了。
“這藥我一會兒吃,妙菱妹妹,我可得好好謝謝你的,昨兒若無你反應快,只怕我腹中這孩子真就保不住了。”
說著,伊格格便往妙菱手中塞了一重重的荷包去,那砸手的分量妙菱險些沒接住,摸形狀,約莫是三個十兩的大銀錠子。
這可太多了,妙菱只覺得燙手,三兩五兩的也就算了,這一下子出手三十兩,若收了難免有收買之嫌,她是十四爺跟前兒的奴婢,怎可往下頭格格的身邊二靠攏,不由得連連推讓。
“格格您這是做什麼,昨兒奴婢不過是做了奴婢該做的事兒,換做誰都定然盡心盡力的,您若真要謝便謝咱們阿哥爺吧,若無阿哥爺重視,我們做奴才的也沒這個心。”
一提十四爺,伊格格面上的笑容便不由得淡了淡,倒也不知犟什麼呢,定是要將那銀子塞給妙菱去。
“妙菱,你就收下吧,比起阿哥爺,我倒是更能覺出來你對我的好,我來這兒也一年多了,一年到頭能見阿哥爺的時候不多,倒是常見你,常聽你的安撫。”
“你來送東西時總借了阿哥爺的名頭,我知道你心好怕我們念爺念得日子難捱,以前我還總心裡期待著,可昨兒我難受成那樣,卻只見他著急孩子,不見替我難過半分,可看阿哥爺的關切也不過如此”
“今兒是我跟章格格爭,又不是明天誰又做了十四爺的女人,一輩子都爭不完的,與其這樣,倒不如我和孩子安安穩穩的過自個兒的小日子去,誰對我好我便對誰好,妙菱,這滿院子的人唯你對我最最真切了。”
伊格格這話一說,妙菱心頭不落忍極了,對十四爺萌生的那點兒喜歡和熱乎勁兒也冷卻了不少。
想當初十四爺剛收了伊格格的時候,也是對人熱乎極了的,只是後來忙著外頭的事兒又跟著康熙爺去了趟熱河,自回來後十四爺便像是轉了性子似的對後院兒興致缺缺了,但凡十四爺對伊格格關心些,也不至於叫人懷孕快三個月了還不知。
這兩日感受著十四爺對她的好,妙菱不是沒想過十四爺對她有意,她心含著感激是怎樣都肯的,可瞧著伊格格這般,她倒是猶豫了。
若她真做了十四爺的人,那伊格格的今日會不會就是她的明日。
“格格你別瞎想了,好好養身子要緊,你年紀小,阿哥爺也年紀不大,時而做事總由著性子來,許是做了阿瑪,阿哥爺便不至於這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