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啊,我來這世上便是為了尋你啊。】

天啟四百四十年,靖朝八年八月。

七月秋朝節後,皇帝玉衡命宗人府起摺子選妃,天下皆一片譁然,驚詫不已。

畢竟陛下多年前曾痴心於一個女子不願成親的事幾乎天下皆知。

後來天下一統後,四方諸國異姓王歸順朝廷,陛下這才過了幾年輕鬆日子。

只是不知不覺,如今已經過去八年了。

陛下也終於是開竅了。

本定於九月初選秀,但諸王覺得,陛下登基八年,如今好容易答應選妃了,哪裡能倉促行事?

於是諸王商議,此次大選不僅是靖朝自開創以來最大之事,於玉衡本身而言也是極為難得,不可操之過急。

遂參加完秋朝節盛宴後各自返回四境,著人在境內專尋那才貌雙全,名聲斐然的女子,真所謂,竭盡全力,各盡其心,各有心思。

而郡王及丞相他們就留在京中篩選。

眾人因各有心思,似乎都等著看陛下是如何突然變得這樣通透了的。

不僅朝中忙忙碌碌地預備著,天下人也彷彿都關心著這一件大事的最終結果。

宮中自不必說。雖還沒有都佈置出來,但人皆各有心思,有些人等在宮中八年或是那些晚進了宮的也都是盼天盼地終於盼來皇天開眼。

都以為快要熬出頭了,只盼能得陛下看上一眼,從此便能飛黃騰達,一躍龍門,多年的隱忍也都算是值了。

於是,此事本來預著籌備三月即可的,哪知拖拖拉拉,加上四境諸王及兩郡王,丞相等人的摻和,反而速度更加緩慢。

據說,諸王在各境內都是親自挑選,選來選去總覺得配不上陛下,弄得彷彿比自己選妃還要為難一般。

就這樣如此拖拉了一個多月下來,真正過得了諸王之眼的竟不得幾人!

這邊小福子倒急了,稟於玉衡知,玉衡聽到只嘴角微勾,並不多言,又吩咐小福子不得多事,小福子聞言,自不敢多言地退下。

此外不提,眼見著日子過了八月,九月都來臨了,白日還好,早晚涼意來襲,明顯著是要入秋了。

內務府一片焦急,但陛下無示意,諸王又有吩咐,他們亦不敢多言,再說了,要是真出什麼事,好歹有諸王在前頂著,又想有諸王他們幫手,到時挑得的女子定可入得了陛下的眼,也算完成差事。

如此於自身而言也能多省些事。

眾臣工也都只盼不要選到了冬季才好,屆時,不怕天寒地凍,也怕陛下沒了選妃的心情了。

四境諸王和郡王們卻都是不急不慌的,也不怕玉衡反悔,想著反正他已是天下之主了,反悔這種事總還不至於吧。

就這樣,選妃之事就這樣一點點的拖拉下來了。

弄得幾乎天下人人深知,要入宮必先要入得了諸王的眼方能過關,於是那些大戶人家有錢的便想盡辦法找些與王府沾親帶故的想用錢來賄賂,不料那些人這次是真不敢收,正因“沾了親帶了故”,便更是瞭解諸王的脾性,哪裡還敢在此事上面造次。

……

如此又是過了半月有餘,四境各送來六人,加上京中郡王丞相選的也只得三十餘人。

只這皇帝選妃是何等大事,只送這麼點人進宮入選豈不顯得太過寒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