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保六合朱元璋大智大勇 元內訌托克托削職為民(8頁)

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辛酉日,元順帝下旨命中書省右丞相托克託統轄蒙古各王、諸行省和各路兵馬,討伐“周國”張士誠。

聖旨寫明:有關廢黜或提拔、給予或剝奪等一切各種政務,悉聽托克托便宜行事。中書省、御史臺、樞密院及六部各司接受挑選的官員跟隨行動,均承受他的節制。

此時,托克托可謂權傾朝野。西域、西蕃之王也派大軍進入中原相助,旌旗橫貫千里。托克托在京城出師時,鳴金擂鼓,響聲震天動地,其盛況在元朝從未有過。這次討伐張士誠的軍隊總數四十萬,但是號稱“百萬”。

這個月,元廷宣政院使哈瑪爾再任中書省平章政事(從一品)。

九月份,趙均用元帥在盱眙縣(今屬江蘇)派遣大將毛貴率部南下,攻佔了六合縣(今南京六合區)。

十月份,托克托親自率領的部隊到達濟寧(今屬山東)。托克托深知儒學對於統治天下、促使社會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濟寧暫住時,他派遣官員前往曲阜城中的闕里祭祀孔子。隨後路過鄒縣(今山東鄒城市),又祭祀孟子。

十一月丁卯日,托克托率領幾十萬大軍到達揚州路高郵府(今江蘇高郵市),決心消滅佔據高郵城的張士誠。

張士誠,原名張九四,生於1321年(元英宗至治元年)七月,揚州路高郵府興化縣白駒場(今江蘇鹽城市大豐區白駒鎮)人。

說起張士誠,相貌奇特:生一張佛手瓜臉,上寬下窄。長一對豎心眉——眉長過目,眉尾上揚,形狀似刀,形態俊秀。下嵌一雙伏龍眼,炯炯有神。印堂漸低,下挺一隻天膽鼻——山根現斷,年壽高聳,準頭圓潤;蘭臺、廷尉微微內收,鼻大氣足。

古代面相學認為:豎心眉主使勇敢好勝,獨斷專行。伏龍眼主使大富大貴。天膽鼻主使膽大過天,智勇雙全,事業多有兇險卻能成功。

張士誠有三個弟弟,依次叫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兄弟四人都以撐船運鹽為生。

1353年,張士誠因受不了鹽警欺壓,與三個兄弟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鹽丁起兵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們帶領鹽工起義軍攻下了泰州、興化、高郵。

1354年,張士誠在高郵自稱誠王,立都建國。國號周,年號天佑。

不久,派張士德率部渡過長江,攻佔了常州,阻斷了元廷的漕運(即藉助京杭運河的南糧北運)。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張士誠立國稱王,阻斷漕運,自然成了元廷的眼中釘、肉中刺。

十一月辛未日,起義後順風順水的張士誠滋生了驕傲的情緒,不把元軍放在眼裡。既不調查元軍的實力、也不偵查托克托的軍事部署,他派出五千兵馬到城東平原阻擊托克托的前鋒部隊。

進入陣地後,“周國”軍隊的前鋒剛看清對手的輪廓,元軍的長弓箭矢如同疾風驟雨,猛擊周軍兩個方陣的頭部,頃刻之間殺死殺傷張士誠不少兵馬。

接著,元廷蒙古鐵甲一軍的三千騎兵率先衝鋒,把誠王周軍方陣衝殺得七零八落。跟著,上萬步兵排山倒海,把七零八落的周軍殺得血流成河。少量殘餘部隊逃回城中。吃了大虧的張士誠再也不敢派兵出城,只是固守。

托克托乘勝將高郵東、南、北三面圍住。高郵城坐西向東,背靠高郵湖。

右丞相托克托出師前,破格提拔左司郎中(正五品)汝中柏為治書侍御史(正三品),讓他輔佐自己的兄弟、樞密院知院(從一品)額森特穆爾。

後來,汝中柏屢次對額森特穆爾說:“哈瑪爾務斥(務必排斥),不然必為後患。”

額森特穆爾沒有聽從。此事傳進哈瑪爾的耳朵,他從此憂心忡忡。由此種下禍根。

十二月,雄心勃勃的托克托一邊圍攻高郵,一邊分兵十萬南下揚州。此軍的統帥決定先討伐六合縣的起義軍,再過江收復常州。

揚州與西面的六合城直線距離54公里。統帥坐鎮揚州,命令五萬探馬赤軍西進,攻打六合。

六合位於滁州東面直線距離51公里處,先秦時已經建城。由於此地棠樹較多,稱為棠邑。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始設棠邑縣。

棠邑有一片群山,叫定山。定山有六峰,即獅子峰、妙高峰、芙蓉峰、石人峰、雙雞峰、寒雲峰。隋朝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因六峰環合,形勝景美,文人雅士紛紛讚頌,稱為六合山。於是,縣以山名,改為六合縣。

六合是長江以北的大鎮,位於滁河北岸,是金陵(今南京)的門戶,素有“京畿屏障、軍事要地”之稱。當時守軍不多,只有三千兵馬,由一個鎮撫統領。

六合即將垂危,守將派人快馬趕到滁州,向郭子興求援。郭元帥聽說駐守六合的是趙均用的部隊,根本就不想救援。

郭子興託詞說:“這要好好尋思尋思。”接著叫人帶信使下去休息。

朱元璋看出義父一是出於積怨,不想出兵;二是沒有戰略頭腦。

他對郭子興說道:“六合受圍,無救必斃。六合既斃,次將及滁,我等將無寧日。豈可以小憾(指私怨)而棄大事?”

郭子興沾上朱元璋的光,好不容易獨自佔據滁州享受起太平安寧的日子,濠州被圍城半年多的苦日子他可不想再來。這番話使得郭帥開了竅,決定發兵增援六合。不過,他明白這是一場硬仗,凶多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