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風一陣陣徐徐吹來,清晨的山谷中到處瀰漫著濃霧.霧裡面捎帶著少許的清新的香味,分不清是花香還是青草的味道。

遠處的群山若隱若現,不時有不知名的飛鳥掠過樹頂,飛向高空,盤旋在空中中不停著鳴叫著,也許是為這夏天清晨難得的涼爽而感到滿足吧!

這時,兩條身影晃晃悠悠地從晨霧中慢慢的出來了,李為揹著九八式半自動步槍,一步一步跟著老兵於作敏往山下走去,行走在枯枝落葉間,不時的發出喀吱喀吱的響聲。

昨天晚上,他們倆又是半去山上的彈藥庫接崗的。山頂那小小細細的月亮,宛如薄薄的柳葉般彎彎的掛在灰藍色的天空中。當然了,整個下半夜的站崗任務都是李為完成的,因為那個名叫於作敏的福建老兵年底就要退伍了,那可是一個當了五年兵的老同志了。

部隊一直有這麼一個說法,入伍的第一年叫新兵蛋子,第二年叫新兵,第三年叫不老不新,第四年叫老兵,第五年叫班長。於作敏一進崗樓,抱著槍就迷迷糊糊困著了。

“李為,你,你辛苦了,我睡會兒。明天,我一定請你喝酒”。

李為應了一聲,就站到崗樓外面,警惕的觀察著四周的情況,不停的巡邏著,不敢有分毫的放鬆。

他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第一年新兵蛋子,多幹一點也是應該的。記得在站崗培訓時,培訓的軍官可向他們這些新兵蛋子,繪聲繪色的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也就是五年前,這個部隊有一個老兵在站崗的時候,被一個流竄的犯罪分子給殺掉了,並且槍也被奪走了,給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後來雖然千辛萬苦的破了案,但血淋淋的教訓卻讓人難以忘記。

因為這個事件,還導致他們團長升任副師長的大好前程也給葬送了,一般做到副師長這個位置,在部隊除了國家強制裁軍外,就不會被要求轉業了。

記得那位團長後來轉業回老家安徽定遠了,在送行的酒席上,他在喝醉以後,更是不停的大聲喊著:“老子不服!我真是大為的不服啊!”。

大家無語,心裡都不是個滋味,這幾十年部隊生涯,大半輩子都過來了,這換了誰也是無法接受的,但是總是要有人承擔責任的。

彈藥庫的探照燈不停的掠過山林,彷彿一把把無情的利劍穿過無邊的黑夜.遠處深山裡不時傳出一陣陣貓頭鷹的慘叫聲,冷不防的再加上幾聲淒厲的狼嚎,真是叫人心驚膽寒。

李為偶爾也會遠遠的發現一兩個在山上打獵的獵人,他便會立刻端起槍,猛的拉動槍栓,同時高聲立喝道“口令”!

這獵人哪知道什麼口令啊?便走得遠遠的了,他們可不想自找麻煩,那當兵的手裡可是真正的硬傢伙啊!

看著山頂那皎潔晶瑩的月亮,李為不由的低聲唱起了老兵們常掛在嘴邊的那著歌:“我站在高山上,寂寞地望著月亮,岳陽樓下燈火輝煌,離開故鄉來到遠方”。

“離別的那一天,媽媽輕輕地對我講,不要想家鄉,不要想爹孃,更不要想那野姑娘。”

李為的思緒一下子狠狠地被帶回了當兵前的那個家鄉小城。

1949年,伴隨著隆隆的槍炮聲,在李為的爸爸出生後的第三年裡,小城終於解放了,地主什麼的一切所謂的反動資本家,統統地都被打倒了。

他們家在鄉下的大量浮財,千畝良田也被分給了眾多的鄉里。

但是在城裡的一些房子和店鋪,共產黨的清算工作小組還是留給了他們家,畢竟他的家人也要生活,而且人口眾多,什麼大房的、二房的、三房的......

還有一些什麼你大伯他姨娘家的,老老少少,大大小小,住在一起共有幾十口的人.

多來都靠李為的爺爺一個人獨力支撐著養活,其他的人都是坐享其成,不思謀生之道。

李為出身於地主家庭,他的祖上早在清朝乾隆時就是一位傳奇商人。在其年輕的時候也曾遊歷祖國大好河山,走南闖北,在商號裡面做學徒、三掌櫃、二掌櫃等,在歷盡艱險,苦心經商若干年後,終於掙下一分偌大的家產.

後來在到了這個猶如世外桃源、魚米之鄉的小城後,他就決定在這裡長久的定居了,並置辦了大量的家產田地,又在城裡開了酒樓、錢莊、綢緞店鋪等,一時間也真是風光無限,傳承惠及了數代子子孫孫。

就連李為的爺爺也曾經先後共娶了三房太太,大太太是家裡給安排的,據說其祖上也是進士出身,書香門弟,過門後生有一子。

二太太是一名女學生,因為戰事紛亂,輟學在家,李為的爺爺一次偶遇後,驚為天人,窮追猛打,終於抱得美人歸,了卻了心願,三、五年後分別生下一子一女。

第三房太太乃是李為的爺爺早年間在外做了一件善事,這戶人家的女兒找上門來,執意以身相許,不計名份.

李為的爺爺被其感動,又見其女也是春春年華、明豔可人,終於再次自由婚姻,二年後再得一子,真是子孫滿堂,享受齊人之福。

解放後,由於沒有鄉下田園的供應,加上城裡店鋪經營不善,從而接連關閉.以往花錢如流水的李家,也陷入了困境。就這樣坐吃山空。不到幾年的時間,李為的爺爺就把城裡的深宅大院、沿街店鋪,加上祖產等賣了個精光.

以後再沒有了生活上的經濟來源,最後全家人只好各奔東西,各謀各的生計,真是各房點燈各房亮了。而李為的爺爺更在他小時候五歲的時候就撒手離開了人世,去了另一方的世界永享寧靜了,為此年幼的李為不知暗中的哭了多少回。

李為的父親母都是老老實實的工人,白擔了一個地主家庭的成份,受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對待,誰叫他們出身不好。所以他們一輩子就知道勤勤懇懇的工作了,可是也一直沒有改變家裡貧窮的生活現狀。

但父母卻省吃儉用,讓這個唯一的孩子茁壯成長,經常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等一些簡單名理,力所能及的教育他們,做一個正直誠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