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翠雲山.

沿著蜿蜒的山路,穿過層層牌坊,魯思霞和梅香走到這處面臨著蜿蜒雷江的丘陵之上,眼前是滿山的翠竹,開闊的風景和清淨的勝境,但在一些拐彎處、制高點,青白色的混凝土碉堡依然清晰可見,記載著翠雲山曾經的屈辱和蕭殺。

快到半山腰,悅耳綿長的鐘聲便悠悠而來。善男信女也漸漸多了起來,進入翠雲庵山門,正值早課時間,圓通寶殿前,嫋嫋的煙霧繚繞,比丘尼的誦讀經文聲,呢喃之音有如天籟,悠遠的禪意靜心,伴著一旁的馬尾瀑布聲,瀰漫山谷穿越心靈,讓人的身心得以淨化洗禮。

魯思霞正陶醉在悠悠禪意之中,突然耳邊傳來一位悠長佛號,一位中年師太正笑意盈盈地看著他,旁邊站著一位17、8歲的少年郎,眉宇間用一種靈氣。“請問施主是不是魯家少爺?”

“我正是魯雪華。請問您是~方~了因師太?”

師太一把將魯雪華牢牢摟在懷裡,未曾說話,已是哽咽:“感謝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終於讓雪兒平平安安地回來了,瑞萱瑞蕙,我的好姐妹,你們在天之靈可以放心了!”

在外面漂泊了多年,經過了多少槍林彈雨和生離死別,魯思霞已經覺得自己內心變得無比剛強,但一句久違的“雪兒”ru名立即觸動了他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他帶著哭腔深情地喊了一聲:“娘!”

“雪兒,這麼多年,你都去哪裡了?過得還好嗎?回來了怎麼不找來看我?”了因師太不顧一旁僧俗信徒的驚詫目光,完全沒有了禪宗大師的威儀和沉靜,倒像是一個看到遠方孩子歸來的俗家母親,變得絮絮叨叨,“跟我去禪房,和娘說說~”

“娘!我何嘗不想早點過來,但此處,此處,是雪兒的傷心之所~”魯思霞顫抖著說。

了因師太突然意識到:這片莊嚴淨土,竟然是瑞蕙和梅霞的慘烈殉難處。

2鐘磬悠揚。圓通寶殿內,比丘尼吟誦《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聲音低婉柔長。

大殿外,善男信女跪滿了甬道上。

魯思霞手捧檀香,跪在圓通寶像前**上,心如刀絞。

了因師太站在他身旁,親自敲著木魚,輕聲《為翠雲庵罹難姐妹祈願文》,這是她為“碎花冢”內安葬的亡魂所作,以此為瑞蕙和梅霞祈福: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我們今天聚集在您的座下,為當年在翠雲庵被日寇凌辱罹難姐妹舉行超薦佛事,我們不但為亡者祈願,求生佛國淨土;也為生者祝禱,希望他們節哀順變。祈求觀世音菩薩您以慈悲神力,化解他們難以消除的情執,給予他們解脫自在的加被。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這些不幸的罹難姐妹,以她們短暫的花季,昭示了日寇孽障,激起了人間正道,消除了世間魔羅。姐妹們所奉獻出的生命光華,已為親友留下芬芳的花果,已為世間留下美麗的回憶。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您曾開示我們:“生者皆有死,合會有別離。”“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生者應該了知:生命的來去如同薪盡火傳,生死的轉變如同搬家喬遷,既未曾生,何足以慶喜?死亦未嘗死,何足以悲傷?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發揮光熱,照耀世間;我們要盡己所能,庇廕眾生。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