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章:求雨未果(第1/2頁)
章節報錯
度化石黿到底用多少水我不知道,但是,江靈芙求下來的這點雨肯定不夠。
我以為,江靈芙這是應青龍的要求,下一點意思意思就完事了。
可是,江靈芙卻告訴我,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她求雨求的是一尺零三十六點,可是,實際上,只有十八點雨數。
說到降雨點數,估計現在人幾乎不瞭解所謂的幾尺幾寸幾點雨數到底是什麼意思。
最比較耳熟能詳的,無外乎西遊記裡涇河龍王與袁守城賭氣,改了玉帝法旨。
那麼,江靈芙所謂的十八點雨數,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了。
這個十八點可不是說天上只落了十八個雨點。
這裡所謂的尺,寸,點,是古時的一種計量方法。
早在東漢時,包括雨、雪在內的降水測量工具已有明確的要求。
《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自立春至立夏,盡立秋,郡國上雨澤。”
古人測量降水分為測雨和測雪兩部分,從南宋秦九韶《數書九章》中記載的數學題來看,分別有“天池測雨”、“圓罌測雨”和“峻積驗雪”、“竹器驗雪”等幾種方式。
其中“天池測雨”法,是用天池盆來收集雨水,透過計算獲得準確的地面降水量:
“問今州郡都有天池盆,以測雨水。但知以盆中之水為得雨之數,不知器形不同,則受雨多少亦異,未可以所測,便為平地得雨之數。假令盆口徑二尺八寸,底徑一尺二寸,深一尺八寸,接雨水深九寸,欲求平地雨降幾何?”答案是:“平地雨降三寸。”
天池盆並不是專用工具,而是預防火災、積蓄雨水用容器。
圓罌則是一種小口大腹的積水(酒)器皿,先秦時的守城工具中就必備“罌”,用之盛水。
《墨子·備城門》稱:“用瓦木罌,容十升以上者,五十步而十,盛水且用之。”
“天池盆”、“圓罌”、“峻積”、“竹器”都取自生活實用器,雖比較簡陋,卻是事實上的“雨(雪)量器”。
到明朝時,則出現了較為標準的降水測量器。
明永樂末年,朝廷備有全國統一的“雨量器”,供給地方州縣使用,方便
(本章未完,請翻頁)
上報降水情況。
正統七年,也就是公元1442年,更出現了有標準的銅製雨量器,而歐洲在近兩百年後方才有這樣的雨量器。
清朝的雨量器已接近現代,上面刻有標尺。
康乾時期,清廷將這種改進後的雨量器發到地方各州縣,連朝鮮都發了,至今朝鮮國家歷史文獻館裡還儲存著清制雨量器。
值得一提的是,在配發標準雨量器的同時,明清兩朝還要求地方認真記錄氣象資料。
據清顧炎武《日知錄》,洪武年間,朱元璋令天下州縣長吏,月奏雨澤。
明仁宗對地方上報的雨水奏章更是親閱焉。
清代還設計出專業氣象觀測簿《晴雨錄》。
陰、晴、雨、雪、雷電、風向等都在觀測範圍內,逐日記錄,國家第一檔案館收藏了不少當年地方呈報給朝廷的《晴雨錄》。
而根據晴雨錄裡的相關記載,所謂的點則是將寸再次細化。
也就是說,在一寸的基礎上有細化出來的就是點了。
不過,各個朝代對於點的記量也是不一樣的,唐宋時期,一寸為六十點,而到了元朝爺改為十二點。
明時,又恢復到六十點,後來大清也沿用了一寸六十點的計量方法。
而江靈芙所說的十八點則是沿用這個計量方法。
那麼,眾所周知,清代的計量尺寸為一寸約等於3.55厘米。
那麼十八點也就是不到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