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馮叔的說法,我現在已經突破了恐懼心這道門檻,是時候真正去鍛鍊走山了。

而他給我選的地點就是這山洞所在山頭的後山。

看我拿起手電,他告訴我,憋寶人走山不能依賴手電筒,畢竟在枝葉繁茂的地方,手電筒的光源侷限性太大。

我問他該用什麼時,他告訴我,用燈籠,就是古代巡街打更手裡提的那種氣死風燈。

可是我也沒燈籠啊,一臉無奈的看著馮叔,而他也是指向了洞口左側的石壁。

萬萬沒想到,馮叔居然在這個石壁上掏出一個暗格,裡面是他生前使用的東西。

這其中就有三根蠟燭,這三根蠟燭通體淡黃色,看了半天,我有了一種猜測,這是憋寶人秘製的蠟燭。

爺爺的故事裡就多次提到這種蠟燭,名為照寶燭,製作時要根據用途的不同,往石蠟裡參雜進五行屬性的輔料。

這蠟燭色澤淡黃,是參進了水屬性的輔料,這是用來尋找木屬性寶物的。

蠟燭旁邊就有個氣死風燈,由蘆葦編制而成,外面糊著一層白紙,就跟古裝電視劇裡的那種一樣。

看著眼前的燈籠,我想了一下那個場面,三更半夜,深山老林,四下無人,我…挑燈夜行。

不自覺打了個哆嗦,這畫面,有點詭異啊。

但是,馮叔卻告訴我,燭光照寶是憋寶人最重要的尋寶手段,所以,打燈籠是必須的。

燈籠底部是蘆葦編成的一個十字,蠟燭就插在正中間的鐵釘上,點著蠟燭,一團橘紅色的光透過紙映了出來。

這個光源照到的地方其實極為有效,但是聊勝於無。

提著燈籠來到後山,這還是我第一次到這來,按照馮叔的指點,上下先走一個來回。

一圈走下來,立馬明白了為什麼馮叔選擇這裡做訓練。

這裡的坡度比較緩,而且藤蔓比較少。

依言先踩山,也就是熟悉記錄地形。

然後就是趟山,也就是選擇要走的地形和該小心迴避的地方。

最後就是闖山,也就是在一切準備充足以後,開始憋寶。

這些就是憋寶人口中的走山的具體步驟了。

而憋寶人走山還有五字口訣,分為觀,摸,聞,嗅,感。

由於是矇眼行動,所以,觀這一條可以忽略。

另外,馮叔也特別強調,觀雖然最直接,但是,介於人自身的原因和周圍環境原因,觀有一定的欺騙性。

上次尋找回魂草我就吃了觀的虧,我以為我在往哨所方向走,其實,我只是被視覺引導著轉了一個大圈。

而摸就相對觀靠譜一些。

在沿途留下一些明顯的標記,比如折斷一顆樹枝,或者疊起幾塊石頭等等可以立即辨識出來的標記,這就是摸路。

至於聞,說起來就有點玄乎了,據馮叔說,情況複雜的山林各處的動靜會有一些很細微的差別。

比如蟲鳴,鳥叫,流水,甚至風吹動樹葉的聲音都是不一樣的。

如果白天走山,這些細微差別或許不易察覺,但是在晚上,視力受影響時,其他感官加強,這種差異就完全可以當做參考。

而嗅,顧名思義就是聞味,在山林中,不同的地方往往會存在著不同的氣味。

比如周圍有野獸鼠蟲之類,就會有活物的味道。

有芬芳馥郁,就是有特定的某種植物。

有水汽,就說明周圍有水潭之類的死水,如果在伴有腐敗氣息,就說明附近可能有泥澤。

最後是感,感是最難掌握,但是卻最穩妥有效的走山識路的手段。

所謂感,就是將觀,摸,聞,嗅,的所知所得綜合到一起,從而預想出在行動時可能發生的變故以及在遇到未知意外後,運用自身能力做出適時應對。

而用馮叔得話說,感是透過不斷實戰來鍛鍊的,所以,感也是最難掌握的,只能慢慢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