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在一篇說喝茶的小短文裡曾說過“壞女人一般都比好男人會享受”的話,不想就惹得某些現代女性很不高興,說我觀念陳舊、與現代意識格格不入,又是不利於引導消費什麼的,並斷言我“如此觀念,肯定寫不出好作品”。但我卻至今不悔,我寧願寫不出好作品,也不願做一個不好的人。

有許多的話是不可以做逆向推理的。我說好人關注文學,沒說不關注文學的不是好人;我說壞女人一般比好男人會享受,沒說會享受的都是壞女人。但那意思遠沒說明白定了,故再補充如下:

壞傢伙特別是大壞蛋吃穿用的東西一般要比好人吃穿用的好。這一點不會有人懷疑吧?你從隨便一個影視片的裡面也能看得出來。

聰明的企業家要抓著這個做文章。比方你若說這種茶葉秦檜特別喜歡喝,就比說李逵喜歡喝經濟效益好。他二位雖然都是名人,但李逵不如秦檜壞,故消費者還是信得過壞人用的東西。另外消費者也要想了,李逵貧賤之人,家裡窮得叮噹響,他能喝什麼好茶?有好茶也喝不出好味兒來。人家秦檜呢?做過宰相,當然就會喝得好一點。

他們的故居或墳墓也如此。如果這邊要維修吳三桂故居或重修李師師墓,那邊搞希望工程,修繕幾間校舍,我相信往前者投資的多。要命的是,他還能說出許多道理來,諸如方便旅遊了,有利於吸引外資了,有利於統戰了什麼的。

以此類推:寫好人的文學作品,不如寫壞人的紀實文學受歡迎;弘揚民族文化的,不如宣揚封建迷信的受青睞;宣傳革命傳統的,不如低階無聊的非法出版物暢銷……如此下來,凡是與壞傢伙沾邊兒的都成了好東西。

中國人中的一部分還喜歡為文學作品中的壞人考證、翻案、寫續。你說陳世美不好,至少是個負心的人兒。他就要考證一番,證明歷史上的陳世美是多麼清正廉明,只是得罪了什麼人,人家編了一齣戲糟踐他。爾後他就編個什麼續集,為陳世美正名。還有那個西門慶,也在某些人的續集裡香起來了。要麼,你說某個作品裡的人物好,他偏要考證出不好來,你說蒲松齡是位了不起的真正的作家,他非要考證出他搞了好幾個女人不可,爾後再寫出一個真實的蒲松齡。彷彿他寫的才真實,人家寫的就不真實。

麻煩在於,這些東西全方位地充斥到我們的生活裡面,真正的好東西就不知道了。你跟一些小青年啦呱,他知道港臺歌星,卻不瞭解毛**;知道人人為我,卻不懂得還要我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