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幾個朋友一起出發了幾天,於路上大唱革命歌曲。從

“王大媽要和平”到《逛新城》;從《北京有個金太陽》到

“小河的水清幽幽,莊稼蓋滿了溝”,總之是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差不多的歌曲都唱了就是了。

哎,幾乎每一個同行的人還都會,你一提頭,他便知尾。唱著唱著,心裡即熱乎乎地起來:我們都已人到中年了啊!

唱完了又發現,能讓我們從頭至尾唱下來的還是過去的那些革命歌曲,而不是眼下的流行歌曲。

一首好的歌曲能代表著一個時代,它讓你想起彼時彼地學唱這些歌曲的一些情景。

大夥兒非常投入地那麼唱著的時候,我就想起了與之有關的兩件事兒:一是,忘記我讀高一還是高二的時候來著,總之是一個冬天,剛看過電影《怒潮》,我即得了腮腺炎,還發燒。

我獨自躺在遠離教室的宿舍裡,就聽見外邊有人唱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聽著聽著,咱的眼淚就下來了。

按說腮腺發炎跟那歌詞沒有任何關係,卻就是想哭。後來我尋思是那個深情、纏綿、低沉的調子勾起了咱可憐自己的某種情緒。

二是,

“**”期間,我們大串聯到北京,坐在西單那地方等待毛**接見的時候,大唱

“抬頭望見北斗星,心中想念毛**”,一邊唱著,一邊就眼淚嘩嘩的……歌曲使人親近。

據說巴黎公社的時候,一切素不相識的無產者,就憑著一首《馬賽曲》走到一起來了,根本不用介紹信:哎,幹什麼的?

來起義的。會唱《馬賽曲》嗎?會。好,進來吧。由此我就想到,過去之所以經常搞一些歌詠比賽什麼的,其真正的目的不在於你唱得有多好聽,怎麼樣地活躍業餘文化生活,而主要是讓你們互相溝通,增進團結,加深感情。

共同的歌曲一唱,原來有點小矛盾的,沒了;見面不說話的,說了。一切陌生的人們,如果你們在一起共同唱完十首以上的革命歌曲,以後再見了面,你就只管喊哥們兒好了;喝完了小酒,說不定還會爭著付錢,不信你就試試看。

我們一路歡笑一路歌的時候,卻就想不起有哪首歌能反映九十年代以來的時代精神。

八十年代還有個《十五的月亮》和《血染的風采》什麼的,爾後就是《我的家鄉並不美》、《黃土高坡》什麼的。

九十年代呢?《籬笆·女人·狗》?《魯冰花》?《花心》?反映不了一個時代的整體風貌。

有讀者來信說我對流行歌曲有偏見,曾在好幾篇文章中提到目前的流行歌曲調子大都不健康,要麼宣揚消極情緒和婚外戀情結,要麼就是唱歌的人

“閉著眼,還大喘氣,動不動就跑到臺下跟人握手”什麼的。是的,這話我說過,但我說的是事實,比方那個《讓我一次愛個夠》和《愛江山更愛美人》,我就是不喜歡,詞不好,調子也不好,聽上去跟一隻雞讓人踩住了脖子發出來的聲音似的,有什麼好聽的?

有些好聽的歌曲我不但喜歡聽,而且還努力學著唱,比方《濤聲依舊》、《中華民謠》什麼的,詞兒雖然不怎麼積極,但調子好聽,很文雅,不粗俗。

流行歌曲在反映情感方面的確有它的優勢,像

“不知道你過得好不好,是不是偶爾覺得有點老”了,

“愛你愛你卻難以開口,只好偷偷跟在你身後”了,

“才說了再見,電話又響起,那一定是你”了等等,感覺都非常細膩,而且還有鏡頭感,是過去的一些情歌所不能比擬的。

問題在於流行歌曲不能老是來這個,你還得有點過多少年之後還能想起來的歌才行,這就非有時代精神不可。

越是時代的就越是歷史的。遂戲作一首反映主旋律的歌詞看如何?題目叫《說山東來道山東》:說山東來道山東,山東不僅有大蔥,煙臺蘋果萊陽梨,還有沂蒙的大花生;有山有水有聖人,還有兵聖和書聖;微山湖的王八最正宗,俺也沒做什麼王家馬家之鱉精。

說山東來道山東,改革開放打先鋒;工農業生產大發展,公司的事情也還行;各級領導來廉政,消滅白條與(棉)鈴蟲;山東自古出英雄,如今又出了三個好典型……這樣的歌詞不成樣子是不是?

那你就來個好點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