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油坊門學校組織師生去永樂林場植樹造林,這是每年的例行活動,師生都非常期待的一次郊遊。

整天坐在教室裡,上課、做作業、考試,單調乏味,日復一日地重複,誰不煩?走出學校的高大圍牆,藍天、白雲、青草、野花怒放、百鳥鳴啾,呼吸帶著泥土和芳香味的空氣,有心曠神怡之感。

週一的升國旗儀式上,徐朝陽校長通知初中部學生週三集體去永樂林場,植樹造林、綠化祖國。

週三的清晨,吃過早飯,學生們出發了,以班為單位,排著隊伍,打著紅旗。

學生們很興奮,從出了校門後,就嘰嘰喳喳地不住嘴,看啥都新鮮,一個平淡無奇的場面,都能讓他們開懷大笑。

在學校裡不苟言笑的陳望春,也咧著大嘴,傻乎乎地笑。

去永樂林場,有十五里路,要翻一道溝,過一條河,風景在路上,風景在流動在變化,觸手可及的生氣勃勃的大自然,令孩子們無比開心,他們對著空中飛過的燕子叫喊,捉住一隻在花叢裡跳舞的蜜蜂,又把它放了。

有人看見一隻野兔,飛竄過田野;有人看見一隻蝸牛,伸出它的觸角,而一條在草叢裡電閃而過的蛇,讓所有人都驚叫起來。

永樂林場很大,一共有三條溝,十八個山頭,放眼望去,盡是一片翠綠,層層疊疊的樹木都發芽了,長出了嫩葉,經過幾十年的奮戰,永樂林場成了濯濯童山中的一塊翡翠。

任務層層分解,每個學生栽五十棵樹,包括挖坑澆水。

學生們各自結伴,四散開來,星星點點地撒遍了每一條溝,每一道嶺。

劉愛雨扛著五十棵樹苗,她謝絕了同伴合作的要求,想找個僻靜的地方一個人幹,一眼卻瞥見陳望春扛著鐵鍁,站著發愣。

劉愛雨喊了一聲,陳望春走過來,劉愛雨問:“樹苗呢?”

陳望春指指腳下的溝,說:“滾下去了。”

劉愛雨探頭望了一下,溝很深,而且沒有路,她感到一陣眩暈,便說:“你站著看一天,樹苗也不會自己長腿爬上來的。”

劉愛雨又取了一捆樹苗,讓陳望春扛上,說:“走,我們一塊栽。”

看著笨拙木訥的陳望春,劉愛雨想不通,一個人,怎麼學習好了,就變成了一個生活的低能兒?

他們栽樹的地方在離小河不遠的一塊平臺上,這裡林子稀疏,可以栽很多樹苗,同學們已經散得很開了,相距很遠,只能看見模糊的影子。

陳望春挖坑,劉愛雨剷土栽樹,樹苗扶正之後,用腳踩實,一棵樹就算栽成了。

太陽當頭時,負責老師吹響了休息的哨子,按事先安排的,同學們開始吃乾糧,林場燒了幾大桶開水,就放在山頭上,有很多學生跑過去喝水。

他們已經栽了六十棵樹,下午再栽四十棵樹,然後澆一遍水。

他們離河邊很近,取水方便,工作量不是很大,應該能輕鬆完成任務。

劉愛雨帶了兩個饅頭,劉麥稈不可能給她準備豐盛的午餐,就這兩個饅頭,還是在學校灶上買的。

陳望春帶了煎餅雞蛋,劉愛雨聞到一股熟悉的味道,小時候,何採菊經常給他們做雞蛋蔥花煎餅,陳望春給了劉愛雨一張卷著雞蛋的煎餅,劉愛雨一口一口慢慢吃著,眼前浮起了如煙如雲的往事。

他們決定不去山頭上喝開水,小河裡的水,既清澈又涼快,沒必要去爬一段冤枉路。

綠草如茵、野花繁茂,湛藍的天空,飄著一片片白雲,在風的魔手下,虛無縹緲、變幻莫測,一股風吹來,涼涼的,驅趕了他們身上的燥熱。

陳望春說:“真不想上學了,放幾隻羊或一兩頭牛,不用上課、背書、做題、考試,多美啊。或者乾脆變著一頭牛,整天躺在山坡上,無憂無慮胡思亂想,誰也管不著。”

劉愛雨說:“你不上學,你爹會打斷你的腿;我是真不想在學校呆了,想去流浪。”

陳望春說:“你學得很輕鬆,要是用心,成績不會比我差;你要去流浪就帶上我,你去哪,我去哪。”

劉愛雨心裡湧上一股暖流,但她說:“我念得再好也沒用,就是能考上大學,也念不起。”

劉麥稈這前半生,既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也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他年紀輕輕的妻子,因勞累過度而早亡,他仍不思悔改。

他是一個農民,卻四體不勤,既不養牛養豬,又不種地打工,推天度日,有錢就大吃二喝一頓,沒錢了就厚著臉皮賒賬,年關人家討賬時,他就腳底抹油溜了。

坐吃山空,家裡既無餘糧,又沒攢下幾個錢,家庭的規劃一片空白,儘管他和陳揹簍打賭,逼著劉愛雨死命讀書,要超過陳望春,但劉愛雨的學費經常拖欠,這導致開學一兩個月了,她還沒有課本作業。

科任老師經常在上課時點名,某某同學沒繳課本費作業費,還怎麼有臉坐在教室裡?除了學費,還有班費、資料費、補課費,按時繳不了費,劉愛雨常常有低人一等的感覺。

聽說上高中一年需要上千塊錢,而上大學一年得兩三千塊錢,在劉愛雨僅有的十五年的經歷裡,她最缺的是錢,錢讓她丟盡了臉面。

一天晚上,她夢見地上全是成捆成捆的鈔票,怎麼會有那麼多錢?她驚喜若狂,撿起一捆卻丟了一捆,再撿再丟,像猴子掰苞谷,她一著急,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