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陳望春和劉愛雨開始了一場有趣的長跑,起點是油坊門,終點是北京。

油坊門學校校長徐朝陽當裁判,他在地圖上精確地計算出,這次長跑直線距離1800公里,頂40多個馬拉松。

徐校長左手按著陳望春的頭,右手壓著劉愛雨的肩說:“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你們誰先在北京紮下根,誰贏。”

這是碩果累累、金風送爽的1992年秋季,開學的第一天,油坊門的大部分學生沒有去學校,而是聚集在村子東頭的池塘邊狂補暑假作業。

他們有的趴在草地上、有的靠在樹身上、有的騎在樹杈上,五花八門、造型奇特,但都無一例外地揮筆疾書,這大概是他們一年之中最認真最專心的一天。

池塘邊這一幕怪異的景象,使村裡人又好氣又好笑,他們說,要是每天都這麼學,一個個早就高中狀元了。

油坊門西高東低,每逢下雨,家家戶戶的雨水都彙集到路邊的水溝,再由水溝排到池塘裡。

油坊門雖然是個偏僻貧窮的村莊,但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了完善的排水系統。

每年秋雨連綿季節,當別的村莊飽受水患的蹂躪時,油坊門卻安然無恙,這都歸功於劉愛雨的爺爺劉秉德,當年慷慨解囊,給村子修了兩道排水溝。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即使劉秉德早在1953駕鶴西去,但村裡的老人,仍然記得他做的善事,一直念念不忘。

幾場大雨之後,池塘的水位猛漲,一人多高的蘆葦被淹沒了一大半,剩下的半截也彎下了身子,碩大的穗子輕輕地撫摸著水面,劃出了一圈圈漣漪。

一群汲水的鳥雀,被孩子們驚擾地四散飛起,落在遠處的樹枝上,嘰嘰喳喳地發著牢騷。

只要有水,池塘便是孩子們的樂園,打水仗、捉迷藏、滑冰、堆雪人,一年四季都有精彩的節目。

村裡的搗蛋鬼陳望春,看電影《閃閃的紅星》時,被大江上游弋的竹排迷得神魂顛倒,想過一把劈波斬浪的癮,他偷偷地拆了他家的門板,經過十幾天的奮戰,照葫蘆畫瓢,終於做成了一隻簡易的小船。

小船試水的那一天,幾個男孩子吭吭吃吃地,將隱藏在小樹林裡的小船抬到池塘邊,陳望春揮著一根長長的竹竿,神氣活現地指揮著。

小船被推下了水,陳望春跳上船,他揮動竹杆,照著電影裡的樣子划起來,但無論他竹竿怎麼撥,小船隻是在原地打轉轉,一步也不往前走。

池塘邊的孩子哈哈大笑起來,陳望春又羞又怒,乾脆跳下水,推著小船前進,他推了一個來回,然後問:“你們想不想坐船?”

大夥齊聲說:“想!”

陳望春將他們分成兩組,一組推船,一組坐船,一個來回交換。

那天,孩子們玩瘋了,期間,由於船小超載,發生了幾次翻船事故,孩子們落水了,一個個成了落湯雞。

池塘的水,最深處也只有一米左右,不會有溺水淹死的危險,所以,第一次翻船是偶然的無意的,後來幾次則是他們人為製造的,純粹為了追求刺激。

幾天後,陳望春居然學會了划船,再也不需要下水推船了,但他又加了一個條件,坐船要買票,可以是錢,也可以是糖果、瓜子、水果,總之不能白坐。

隨著陳望春划船技術的提高,他已不滿足在小小的池塘裡撲騰了,他夢想著在大江大河、甚至大海里去乘風破浪,可惜,流經油坊門的小河,寬不到兩米、深不及小腿,載不動他的雄心壯志。

晌午,天氣燥熱,天上沒有一絲雲,太陽火辣辣地照著,樹上的蟬拼命地叫著。

村裡的孩子們都聚集在池塘邊,信馬由韁、無拘無束的暑假生活畫上了句號,他們小小的心裡裝滿了惆悵和憂傷,他們開啟書包,極不情願地寫起了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