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枝繁葉茂,需要根系和土壤的支援。

而對於籃球來說,華夏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能與體育結下多少緣分,就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毫無疑問,國家的政策是無比英明的。

華夏家大業大,各行業百舸爭流、日新月異,越是重要的行業發展越是迅猛,成果越是不斷給國人驚喜。

而在體育方面,跳水、游泳、射擊、乒乓球……等等幾十個奧運專案上,我國的體育健兒都有著稱霸世界的實力和信心。

唯獨是籃球和足球方面,我國一直處於初期發展階段。

這其實是有道理的。

雖然不能說體育運動對少年的塑造沒有積極作用,但是對於一個想要重新振興的華夏來說,更多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各種高精尖的人才方是國家急需的。

而籃球運動則是屬於娛樂觀賞性質,雖然可以愉悅老百姓的文化精神生活,卻跟民生和國家大計沒有直接關係。

也就是,華夏富強並不靠籃球,哪怕籃球很弱也不影響華夏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故而,華夏的體育教育一直是輔助性質的。

整個華夏十多億人,卻就是找不到五個讓中國男籃奪冠的籃球天才。

這就是當下體育政策造成的必然結果。

任何選擇都是利弊參半,在把國力用到了正確而重要的方面上,那麼在不重要的籃球運動上,自然就不可能發展過用更大力度投入體育教育的歐美國家了。

我們的教育制度更適合培養科學家、社會精英等等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高階人才,自然不可能有那麼多人去從小打籃球。

因為,很少有父母願意犧牲子女的學習,來去打什麼籃球。

在2009年的當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歐美國家為什麼選擇打籃球的人那麼多呢?

因為他們的教育裡就是跟體育融為一體的。

體育貫穿了他國教育的始末。

外國小孩子從小兼顧學習和體育訓練,他們早就習慣了這種教育方式。

如果孩子真的有天賦的話,就是順理成章地參與體育行業的工作。

而一旦孩子無法進入體育行業,也可以去其他行業謀生。

最直觀的就是NCAA的大學生籃球運動員,他們生活很緊張,體育訓練加學業,忙得連睡眠都不足。

但是,你看看從鎂國NCAA進入NBA的球員,全部都是高材生。

他們在籃球場上飛天遁地之餘,場下也是多才多藝,愛好廣泛而智商超高的。

而我們施行的則是文體分開的政策。

如果你想正式加入職業體育的大軍,你就必須接受專業的訓練,你的選擇就只有體校。

不過,如果你在體校沒有學出成績,那麼你也失去了參加高考的機會。

故而,多數華夏的家長都不會讓孩子賭體育這條路。

不信你看看多少奧運會冠軍一退役,就得做社會最底層的工作,他的專業技術再也沒有用處。

這怎麼能讓華夏家長們放心讓孩子搞體育呢?

故而,能把孩子從小送到體校的家長真的是極少數的。

要麼就是父母就是搞體育的,體育世家。

要麼就是孩子從小就不是學習讀書的那塊料,所以只能送入體校看看能不能有前途。

而且,如今的高中每週給學生安排的體育課是越來越少。

因為,道理也很簡單,學生多上課考高分,是可以為學校和老師賺業績的。

但是,體育上得再好,學生身體好了,但是對老師的業績卻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故而,很多老師就會刻意壓縮體育課上課的時間,以加強學生在考試科目上的學習,讓自己學生在每次學校測試時給自己爭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