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莫含簫從幼年開始就遠離家人,生活在大明,他沒有被家僕們害死,完全是因為他是個聽話懂事的孩子。

他從小就深深知道什麼是聽話懂事,就知道看人臉色,見機行事。

在他的記憶力,讓他真正有家人感覺,真正有被疼愛感覺的人,只有凌君回。

長大以後的莫含簫甚至懷疑,那個真正的東瀛徵夷大將軍足利家的孩子已經夭折,而他只是個被他們從大明找來替代那個叫足利源的孩子,是個不折不扣的大明子孫。

不過這只是他的懷疑罷了。

雖然莫含簫這些年裡,完全無心所謂的東瀛國事。可是那個他早已沒有印象的父親,足利將軍,這位在東瀛炙手可熱的徵夷大將軍權勢能夠超越天皇,這樣一位東瀛的統治者絕不容許他派往大明的兒子沉湎於自己的小日子。

這些年,大將軍經常派新人來監督他。

甚至給他二十歲的時候,安排了兩位東瀛的夫人。讓他順利有了自己的子嗣。

在那將近五年的時間裡,他稍稍安定了些。

可是在他的所謂夫人們產下嬰兒不久,這兩位夫人也先後被帶回了東瀛。

自然,孩子們也被帶走了。

當時的莫含簫佇立在大明的國土上,看著他們離去,真是欲哭無淚。

可是這樣的無能為力,這樣的欲哭無淚他習慣了。

這兩位夫人本就是奉命來照顧他,奉命來完成足利家族使命的人,而且還是兩個不容輕視的女武士。

想來如果她們和孩子們能順利回到東瀛的話,孩子們也該有十來歲了吧。

那又能怎麼樣呢?孩子們是不是根本不知道他這位父親的存在?

足利家族的人根本不會在意這點蠅營狗苟的兒女私情。

自然也不會告訴他,關於他的女人和孩子的訊息。

重要的是他已經完成了自己家族使命之一,繁衍。另一件事情才是他的終生使命。

但他自己還是偷偷地請人打聽了孩子們的訊息。

他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在東瀛生活的不錯。

他們都在接受足利家的訓練。

可是莫含簫卻希望他們能生活在大明,像個普普通通人家的孩子那樣,和父母兄弟姊妹們生活在一起。

徵夷大將軍當年將自己的第五位兒子足利源,也就是他莫含簫送到大明,就是為了讓他能夠了解強大的大明,學習大明的文韜武略,能在海外建立一方足利家的番屬國。

甚至希望能分到大明的一方土地作為屬國的領土。

莫含簫身邊的四位家僕,就是他父親征夷大將軍的四位屬下,個個武功高強,足智多謀。

他們就是為了成就足利將軍的宏圖大業,為了東瀛的國事,遠赴大明輔佐他這位少主。

本來這些年莫含簫根本不在意家僕和隨從們在他身邊到底做了什麼。

他們對他也沒有多少敬畏。他們對他的話根本也不放在心上。

這些年莫含簫也習慣了。

他們之間各做各的事情,多少有點互不相干,相安無事意思。

甚至在他年少的時候家僕們還鬧過內訌。

那次四大家僕之間的內訌差點讓他在大明成為孤魂野鬼。

幸虧他遇到了凌君回。是凌君回在生死邊緣給他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