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英和季金率領龜船跟隨戚軍水師一路北上。他們先後停靠沿海的幾個無人小島指揮著戰場。

梁萬寧和湯時茂載著白銀凱旋歸來向戚英交任務。

戚英看到兩人大功告成欣喜不已,誇獎道:「幹得好,我做了兩手準備,第二手用不上就是最好的結果。」

湯時茂高興道:「還是將軍的計謀好呀。」

戚英鼓勵道:「你們這次的功勞不比打仗低,我令人在功勞簿上為你們記功一筆。」

兩人感激道:「謝謝將軍。」

季金問:「將軍,這麼多白銀放到哪裡?」.

戚英道:「放在島上肯定不行風險太大,最好是能拉到京城裡面藏著不讓人發現,以後交給靠譜的大官處理。」

眾人點頭道:「有道理。」

戚英問季金道:「高麗國設在大明京城的倉庫有沒有多餘空間?」

明朝有一項重要的政策叫做「朝貢貿易」,所謂的朝貢貿易,是指官方壟斷明朝的海外貿易。這是明朝初期合法的貿易形式和主流的貿易渠道。

外國貢使所攜帶的貢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貨物,其餘大部分攜帶來的貨物是用來賣賣的商品,需要經過明朝官府的定價就可以當商品買賣了。

攜帶的貨物按規定不收取稅款,全部由明朝官府進行估價收買。這種完全由「買方」定價的行為,其實就是變相地收取實物稅,其中的低估高換很有名堂。

明朝官府在貢使手中收買貨物的價格通常比市場賣的價格低,而用於跟貢使抵價的貨物卻高於市場價格。

明朝初期鼓勵海外諸國入明朝貢,從而使海外商品大量流入大明,透過低估高換的方式賺取很多的利潤。

明朝透過對海外朝貢貿易的控制和壟斷,可以增加國家和地方官府的財政收入,用於補貼軍用和財政支出。

比如明朝獲得高麗國大量的高麗青瓷、高麗紙、高麗布、柞蠶絲綢、皮毛、人參、馬匹等等。

這些貨物大部分都是用船送到明朝京城的,登岸的港口就是直沽港口。

高麗國過來朝貢一次都是大批次的貨物,送到京城後需要花時間點貨、理貨、估價、買貨、找生意客戶賣貨、再拉出倉庫。

這些貨物都需要存放在倉庫裡一段時間,所以京城建有高麗國一座大型倉庫叫做高麗貢品倉庫,專門用來存放貢品和貨物的。

明朝的朝貢貿易對明初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但是洪武后期,海外西南諸國朝貢貿易的路線逐漸衰落,朝貢貿易的次數減少了很多。

到了永樂初年,兵革初定,論靖難功臣封賞,分封諸藩,增設武備百司,發兵征伐安南,遷都每項工程都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所以明成祖又恢復了洪武后期壓制的朝貢貿易。

鄭和下西洋後,通往東南亞各國的航路被打通,大量明人移居東南亞地區,又加西方船隊大批來到東方貿易,市場形勢大變,此時明朝朝貢貿易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了。

於是官方的朝貢貿易逐漸衰落變成了小角色,走私貿易趁時勢發展起來成為了主流。

到了嘉靖年間,走私貿易發展正旺成為了絕對主流,朝貢貿易變成了小小支流,只佔市場貿易額很小的一部分。

走私貿易雖然龐大成為主流卻是非法的,官府檔案上不允許開放海禁限制民間對外貿易,卻暗中支援官商勢力的走私貿易,屬於一種「馳禁」的狀態。

雖然朝貢貿易不是市場的主流但卻是合法的貿易。所以高麗國設在京城的倉庫每年都會收納一定貨物進倉庫。

季金當了大使館館長後對這個倉庫瞭解得非常清楚,把這個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