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難忘父母恩(第1/2頁)
章節報錯
許則歡需要坐近郊客車回家。一路上風光如畫,是她記憶裡的鄉村。她家所在的村莊三面環山,正在山坳裡。這裡在古代,是遊獵民族生活的地方,故而喜歡臨水而居。上山打獵和去江裡打魚都方便,不愁沒有食物來源。
可是現在是農耕經濟,鄰近江邊的田地常常受到水患。上面已經研究考察過了,打算將這個村子整體搬遷。因為1998年的那場特大洪水,使村裡大多數人家都受了淹,甚至做飯的鐵鍋,都漂在水裡。
自從有了這個訊息後,村民不敢蓋新房,就怕萬一搬遷了,錢都砸在裡面了。即使房子破了,也只是修補修補。最初,大家對建水電廠的事情還挺期待的。上面派專家來測量,還都挺關注。只是已經測量過三回了,還沒動靜。就跟狼來了一樣,他們也都麻木了。
許則歡一邊注視著沿途的青山碧水,一邊想起了這些事。她知道,明年全村就要正式搬遷了,回家的時候,一定得囑咐父母幾句。
她到家的時候,已經快中午了。而勤勞的父母還沒有回家,估計還在地裡忙乎。她知道鑰匙通常放在倉房門口的一塊磚頭下面,就去找。結果一搬開磚頭,看到一隻潮蟲,正慌亂爬走。想來是這段時間,她都不在家,父母自己有鑰匙,這把備用鑰匙,已經很久沒人用過了。
她進屋一看,家裡還是年少時熟悉的陳設,電視算是唯一值錢的擺設。連桌椅和櫃子,都是從前陳舊的式樣。農忙的時候,母親也沒有精力收拾房間,東西堆放得有些亂。只有窗前的那盆燈籠花,開得仍舊欣欣向榮。
很多年了,她一看到別人家的燈籠花,就會想起四十多歲時的母親。她的母親顯年輕,那時還沒得腔隙性腦梗塞,還精力旺盛。
既然她回來了,就一定要趁母親病情還沒發作前,就領她去醫院檢查,及早用藥,避免後來的情況。
她在心裡想著,放下自己拎回來的水果和肉。先去水缸裡舀了水,開始刷鍋。想了想不對,大夏天的,在這屋做飯太熱。她家倉房裡還壘了一個灶臺,專門夏天用的。
她拎了水桶去倉房,果然調料都在那裡的鍋臺上放著。刷乾淨鍋,把排骨焯了,重新燉上。她把鍋底填了一灶炕柴火,把周圍清理乾淨。從小就知道,得避免引起火災。
然後她就戴上草帽,去後園子摘豆角去了。排骨燉豆角最香了,尤其是用農村的大鐵鍋燉的。即使像她這樣廚藝不佳的,也沒有什麼難度。
許則歡家的後園子很大。會過日子的母親為了節約空間,還將玉米和豆角混種在一起。這樣就省得給豆角插木棍了,豆角秧會順著玉米杆向上爬,爬得彎彎繞繞的。缺點是,本來玉米就夠高的,再加上纏繞著的豆角枝蔓,就更加密不透風,蚊子就特別多。
一進到地裡,身影就完全被遮住了。豆角結得不厚,有被掐過的跡象。可能母親剛剛摘過一茬,油豆角還沒有完全長起來。
許則歡正摘著豆角,聽到鄰居家的園子裡,傳來聊天的聲音。估計是隔壁的張大娘和女兒張萍,也在摘豆角,準備明天去鎮上賣菜。
張萍正問她媽:“我剛才看到,老許家的煙囪在冒煙,他家誰回來了?”
“這個點兒,應該是許則歡吧。那兩口子恨活,哪次不到快一點了才回家。天天累得跟王八犢子似的,供兩孩子上學。有啥用?”
“是唄,聽說許則歡在那個單位就是個超編人員,連個編制都沒有,工資也不保準。說下崗就下崗!”
“那她媽還挺欣慰的呢。你看,老口子身體都造完了,供完大的,供小的。”張大娘也不以為然。
“媽,你以前還老嫌我學習沒有她好。你看,我給你省了多少錢?再說,我念完小學就下來了,現在老後悔了。在家裡多幹了多少年活?”
“是唄,那時候讓你去,你非說看到書就腦袋疼。不過你在家,我是借了不少力。逢年過節的,你那物件還老買了東西看我。咱家活忙的時候,連他家裡人都過來幹活!”
“媽,那你以後不說我了吧。算明白賬了吧,還是有我這樣的閨女好。”
“誰說不是呢。”張大娘嘆氣:“老許家的,就是沒福氣。”
許則歡聽了半天,敢情在宣傳農村女孩讀書無用論。不過這個觀點,在農村還是很普遍的。好在她的父母不這麼想,無怨無悔地供他們姐弟倆讀書。
她也不想跟這些人說什麼。以後會用事實,讓他們感受到不一樣的。只是,她摘夠一頓的豆角就行,往外走的時候,動靜還是大了一些。
張萍探頭出來,正好看到她,頓時尷尬了:“你,你怎麼在這兒?”
“怎麼了?”張大娘問。
“許則歡,她也在園子裡……”
“你們說得沒錯,我爸媽是挺辛苦的,以後我得好好孝順他們,還得補償他們……”許則歡一臉歉意地說。
“……”張家母女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等許則歡把飯做好,又到園子裡摘了些黃瓜柿子,洗完後,在井裡壓了一桶涼水,鎮上了。看爸媽還沒回家,她又在屋裡劃拉了一下髒衣服,連同枕巾被罩,收拾了一大洗衣盆,坐在院裡的房山陰涼處,開始呼哧呼哧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