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荀彧是大忠臣,對漢朝的忠心可表日月,肯定會反對其他體制。

難道荀彧不清楚幾種體制利弊,不曉得封建帝王制的缺點,那是不可能的。

荀彧是天底下天花板級大佬,不論謀略,還是治國之道,在這個時代是頂級存在。

主要是一種信仰,對大漢王朝的信仰。

其實呢?

另一個位面,荀彧也曉得國家要由老曹掌控,對整個天下是有利的,再交給小皇帝。

小皇帝劉協也掌控不了。

在老曹帶兵馬出戰,荀彧還會把老曹的後方治理得那麼好,一旦有叛亂,荀彧會即時報告老曹,根本不與那些個大臣胡來,對老曹也很忠心。

要不是後方有荀彧坐陣,老曹出兵在外,絕對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象老曹攻打徐州時,呂布在後方叛亂,要不是有荀彧主持,老曹連老槽都要丟掉。

還有朝中各種陰謀詭計,全是荀彧化解,說明荀彧對老曹絕對的忠心。

在荀彧心中,只要老曹不上位,小皇帝給個名分就好,老曹怎麼掌權也無所謂。

荀彧不同意老曹晉升王爵,加上老曹覺得拿下河北,天下馬上要實現統一,自信心暴表,覺得荀彧可有可無,才會下令讓荀彧自盡。

迴歸正題。

“文若,本官曉得你對大漢王朝有一種執著,也可以說是一種信仰。

其實你心中也明白,封建帝王制的侷限性、弊端非常大,對中原百姓、

對國家發展、文明推進確實有制約作用。就算咱們採取封建帝王制,

大漢王朝也不可能永久延續下去,世上沒有永恆不倒的王朝,這是千古定理。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為了中原種族的發展,為了百姓能過上好日子,

為了讓中原帝國立於世界之巔,咱們別無選擇,只能求變通,進行改革。

建立符合天下百姓,對國家發展有利的體制,咱們沒有選擇,這是一種責任,

也是一種義務。當然,到底最後實行什麼體制,也不是本官說了算,讓天下百姓投票,

由人民作出選擇,把權利交給百姓!文若也不要太糾結,咱們阻擋不了歷史的發展,這是一種大勢。”

秦琪道。

既然到了大漢王朝,秦琪肯定不允許再開歷史倒車,繼續採取封建王朝制。

說實話,秦琪真沒有什麼上位的想法,覺得那樣才會束縛自己,不如好好享受生活。

只想為中原帝國制定一個相對先進的體制,讓中原種族發展得更好,更強大。

只要說服荀彧,其他人對改革並不反對。荀彧看到極大多數官吏也不贊成封建帝王制,只好不出聲。

“主公,《百家講堂》幾年下來,早把幾種體制爭辯得非常清楚,利弊也說明白,

卑職也覺得中原民族確實要進行變革,不能走老路。繼續走老路,不用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