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孫:

說起烏孫國,與中原王朝源遠流長,在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到過烏孫國。

那個時候,烏孫內亂,國家分裂。

國王獵驕靡年老,其太子蚤早世,準備另立孫子軍須靡為太子人選。

此事讓軍須靡的弟弟大祿及為不滿,加上大祿掌控兵權,準備起兵擊殺軍須靡。

國王獵驕靡為了保護軍須靡,給了一萬騎兵,讓軍須靡到其他地方自立為王。

獵驕靡國王自己也掌控著上萬騎兵,雖然沒掌控整個烏孫的兵馬,自保還是有的。

這個時候,張騫到了烏孫國。

獵驕靡國王接見了張騫,聽了張騫之言,大漢王朝想與烏孫結為同盟國,共同對付匈奴人。

獵驕靡國王並未答應,派出十多名手下,跟隨張騫回長安見漢武帝。

烏孫十多名使臣到了長安,看到長安的繁華,國家之強盛,被狠狠震撼。

從而大漢王朝與烏孫才結成同盟。

烏孫國盛產好馬,馬匹的效能比大宛馬還稍強,這是大漢王朝看重的。

中原地區呢?

嚴重缺乏戰馬,漢武帝想與匈奴決戰,必須要擁有上好的戰馬,組建大量騎兵。

為此,武帝以宗室劉建之子細君公主下嫁獵驕靡國王,加強二國間的同盟關係。

匈奴得知烏孫國與中原王朝聯姻之後,也派單于女子與獵驕靡完婚,獵驕靡國王立匈奴女子為左夫人。

烏孫國同時與中原王朝、匈奴建立同盟。

不過呢?

沒多長時間獵驕靡掛掉,軍須靡上位,繼承了獵驕靡的一切,包括老婆。

細君公主去世後,武帝又把楚王之女解憂公主嫁給軍須靡,惟維持二國間的關係。

軍須靡死後,弟弟翁歸靡為國王,娶解憂公主。她遠比細君公主活得長久,漢王朝對於烏孫的影響力日益增加。

說簡單點,這是一個相互利用,中原王朝需要烏孫的戰馬,烏孫也想維持與中原王朝的關係。

這同盟是薄弱的,經不起風雨。

就象中原王朝與匈奴決戰時,烏孫也未出兵支援中原王朝,烏孫二邊討好處。

畢竟,那個時期,烏孫表面上看非常強大,地域寬廣無邊,擁有上百萬人口。

鐵騎有數十多萬之眾,不論是中原王朝,還是匈奴人都很看重,不想在決戰中出現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