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半年時間,把牂牁郡周邊地區的縣村等土著一一收復,土著幹活,夏口軍發放糧食,從而讓牂牁地區的交通狀況得到改善。

半年時間,讓好多當地中原百姓、土著種植的土豆也得到採收,產量確實達到二千斤以上。

一下子解決了牂牁地區百姓的吃飯問題。

特別是當地土著,對於接受夏口地區管理不再排斥,一切按照府衙的命令列事。

加上新上任的官吏,清正廉潔、奉公守法,不象原來官吏,欺壓百姓、佔勢欺人、大撈好處。

府衙掌控著高產土豆、紅薯等種子,讓掌控地區慢慢向好的方向發展。

當然了,夏口軍在牂牁郡停留那麼長時間,主要是土著幫修建牂牁到建寧的道路。

在工匠的指揮下,夏口地區生產的水泥等建築材料送到牂牁,加快了修建速度。

道路不通,征伐是一句空話。

諸大神七擒孟獲的事,說實話,本人覺得是虛構的情節,與現實不符合。

先不說是否有孟獲這個人,僅是諸大神在半年時間內,帶著數萬兵馬對南中地區征伐過程看。

從益州城主府到怒江、保山、思茅、建水等地,相互間的距離都在數百公里以上,距益州更是達到上千公里。

來回跑,起碼在上萬公里。

要知道,三國時期的雲、貴、川的道路是非常難走的,特別貴州、雲南二地,基本沒什麼路。

最多有一條羊腸小道。

數萬大/軍在羊腸小道上行走,還要連續不斷的作戰,行走數千公里。

吃什麼?

如何運輸?

可能嗎?

再說了,孟獲的影響力有那麼大嗎?

從演義上來看,諸大神轉戰數千公里,差不多把雲南、貴州地區全部包括在內。

那麼多地方靠十一路車是不行的。

孟獲不可能有那麼大影響力。

說白了,孟獲只是一個土著部落的王,不可能影響方圓上千公里的範圍。

不要說三國時期,就是解放後的六、七十年代,雲南、貴州二地區的交通也不好。

不過呢?

演義嗎?

不用計較太多,加上主角光環,就能理解了。

“報告!”

傳令兵道。

“進來。”

黃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