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六十三章 宏願(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耀武原想親自前去牙城彙報,卻被陳秉文攔住了。賈江也認為,營田司值此危險關鍵時刻,再加上前去靈州城計程車兵又無故失蹤,李耀武不能離開營田司。
經此一劫,營田司文武官員及軍民更為團結在李耀武身邊,李耀武權威日高、威信更隆。
營田司軍民開始恢復正常生活,忙於秋收。多了兩千青壯,各堡秋收進度大增。
常備五都則均處於緊急戰備狀態,未再參與秋收。
李耀武令最為精銳的常備左都移駐新五堡,令左都頭孫安定暫歸前營指揮使程飛統一指揮,並勉勵孫安定要繼續抓好隊伍訓練,到前營後要更積極主動作為,爭取也早日解決副營。
……
九月十一日,賈江等人返回營田司,隨同前來的還有呂方勇。
呂方勇在營田司短暫停留,看了看妹妹呂方儀後,便要匆匆趕回去定遠處理細封石平部。李耀武令參軍楊連吉、參事陳秉文、散兵馬使細封仁榮等人率常備前、後兩都隨呂方勇前往定遠。並要陳秉文帶上鹿血酒等土特產帶給定遠軍使李匡賓。
賈江彙報道,一是衙內韓公堅持要徹查士兵失蹤案與浮橋被毀案,前者尚未有訊息,後者卻查出負責管理浮橋的都水司副丞與肇事的貨船船主相繼畏罪自殺,相關線索全已中斷。
二是軍府商議遷徙細封石平部南下屯田事宜,鑑於細封部與現營田司合併後軍民將達七千餘戶三萬餘口,已超過鹽州戶口,有人建議將細封部遷徙至回樂縣屯田;有人建議上表朝廷,設立新的州來管理。因細封部青壯均已歸順營田司,且定遠軍強烈要求懲戒細封石平部,發往營田司屯田,以免事故重演。最後,在衙內韓璞的支援下,軍府同意了定遠軍的請求。並召細封石開到軍府任職。
三是軍府按規定將近期派人前來檢查營田司所報的戰功與撫卹情況。
四是賈江爭取的最大成果,在衙內韓璞的支援下,鑑於營田司新增老弱婦幼萬餘口,軍府同意免去了營田司今年秋糧上繳的任務。
……
兩天後,楊連吉、陳秉文等人從定遠歸來,隨同而來的是三千餘戶細封石開部羌人。
營田司各堡頓時人滿為患。
營田司衙門二堂,李耀武主持文武官員議事。
陳秉文提議,因羌人善養馬,當今朝廷又重金購馬,且不分良駑,現營田司軍民已有馬三千餘匹,建議增設牧曹,並於常備右都以南,賀蘭山腳下建馬場飼養戰馬。
黃志渠提議疏通靈武縣城縣城胡地城以南的唐徠渠,並沿唐徠渠在胡地城以南立三堡。
唐徠渠與漢延渠均系靈州平原上南北走向的主要灌溉渠道,均從青銅峽附近引水。只不過漢延渠在東靠黃河向北流經過靈武縣城、安靜縣城,長二百餘里。唐徠渠在西靠賀蘭山向北流經懷遠縣城(銀川)、定遠城,建於唐武則天時,長六百餘里,相當於三個漢延渠的長度。
以上意見,眾人均表示同意。確定靈武縣城以南三營每營託兩堡的軍事制度,並立即將方案上報衙內韓璞。
李耀武提出,鑑於營田司現羌人已稍微超過漢人,營田司收胡屯牧政策已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現重點應轉為抓好內部團結,增加華夏凝聚力,增強軍民的幸福感。羌人本出自華夏,要求禮曹加快儒家推廣、學校普及、胡羌通婚、服裝改革等政策。
議事結束後,李耀武率黃志渠、陳秉文、細封仁榮及李延忠等親兵前往新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