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像今早這般爭鬧已是許久未見了,說是明日繼續議論此事,要不您就下道旨意,駁回此議,息事寧人算了。”湯泰成勸道。

“他們都想把事情弄大點,你以為我的一道旨意就能息事寧人了?”姜琮反問道。

“那個賀齊舟也是的,自以為是誰啊?”湯泰成氣道。

“這道摺子可是和謝恩折一起上的。那小子是個聰明人,以為朕不敢立即懲戒他,就來這麼一出,哼哼,也不看看朕是誰,就算立即砍了他的頭,又有幾人敢說朕出而反爾!”

“陛下息怒,小心身子。”

“唉,其他人提出此議都有可能是別有用心,可他提出來沒有任何好處,的確是出自真心,泰成,難道天下百姓真這麼苦嗎?”姜琮又有些莫名的傷感。

“只要這一戰勝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湯泰成寬慰道。

……

寧王府,子時

“早點休息吧。”李若谷親自端來宵夜,賀齊舟仍然在對著萬志遠抄來的便條發呆。

“嗯,我再一個人想想,若谷兄先去歇著吧。”賀齊舟明日一早要趕到刑部去交第二封奏摺,因門禁的緣故,故借宿至同在內城的李若谷那裡。

“好吧,有什麼需要就和值更的護衛說一下。”

“哦,謝謝。”

萬志遠摘抄的秘檔,是在晚間派人悄悄送過來的,兩個案子的秘檔都找到了,賀齊舟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想要努力理清其中的頭緒,除了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一時還是得不出什麼結論。

關於汪之儀的案子,其父兄等親屬,共一家七口在冀中家裡,被上門搶劫的匪徒盡數殺害,三進的大宅也被付之一炬。後經偵訊,確定為燕幫餘孽所為,當地武察司抓捕到兩名疑犯,後來被當作真兇處決。之所以歸入密檔,是因為當時正準備清剿燕幫,抓捕過程中出現過武察司潛伏在燕幫探子的名字。

而江陵府的兇殺案,歸入密檔的理由更加牽強,僅僅是因為有地方官員涉事其中,怕傳出去有傷風化。

案件的經過是:祖籍將軍縣的葉昌攜一妻二妾遷至江陵府城不久,其小妾與當地通判有染,後被葉昌發現。那通判情急之下,將一家五口盡數殺害,連兩個小孩都沒放過。

因為動靜不小,鄰人自牆外發現通判持血刀站在死者身邊,其他所有證據也都顯示此事為通判所為,最後通判被判斬決。奇怪的是,那名通判僅承認通姦之罪,至死都沒有招供殺人之罪。

賀齊舟得到的最大收穫是:葉昌的父母是葉大成夫婦,恰好就是葉敘的養父母。只是有個疑問繞不過去,所有的檔案都說將軍縣葉家相當貧寒,土地盡失後還去當了佃農,為何葉昌在父母死後有能力到江陵府置辦宅邸?甚至還娶了兩房小妾?

葉昌比葉敘小兩歲,兩人顯然是認識的,為何葉敘招供的家人裡,從來就沒出現過葉昌?

葉大成究竟是誰家的佃戶?幾處的檔案裡都沒有說

(本章未完,請翻頁)

,當時將軍縣最大的地主還是楊家,難道是楊家的佃戶嗎?真的是義父推薦葉敘去華山派學藝?

還有,汪之儀的情況也很類似,貧寒的家境怎麼可能一下子住進大宅呢?光靠刑部和兵部的六百兩顯然買不了這麼大的房子,他們究竟是如何暴富起來的?

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兩家人家均是被滅口了,也就是說,和汪之儀、葉敘有關的人,均已被滅口!那也說明,他們的證詞很可能是有問題的!

但汪之儀和柳泊舟口徑一致,為何柳泊舟卻一路高升呢?真是靠父親的蔭護嗎?問題是哪裡再去找證據呢?

想到此處,賀齊舟急忙寫了一封信,一來是問侯家人,二來就是想問問葉家的詳細情況和當年的案情。然後又補了道摺子,當然不是請罪的摺子,而是表明關於削減王侯特權的上折完全是自己的意思,與許輕寒無關!

幾乎是一夜未睡,賀齊舟早早趕到刑部,交上奏疏,又讓人遞出家書,接下來便想找個機會,拜訪一下同鄉,左都御史大人!

第二天關於削藩的廷議更加激烈,多是口誅筆伐之聲。由於張致遠說此折與太子殿下提出的國政有異曲同工之妙,許多人的矛頭更多指向了太子一派;而許輕寒不改初衷,竭力為賀齊舟辯護,仍是被群起攻之的對像,這讓張致遠連連搖頭。

半天的議事最終還是無果而終,經陳裕、誠王等人商議,明日將邀宗人司主官參加廷議。

第三天,廷議繼續,宗人司的三位主官:宗人令和左右宗正盡數到場,三位均是位居一品的世襲親王,論輩分,八十多歲的宗人令還是姜琮的叔叔。三人雖不怎麼插手政事,但一聽要削藩,均是怒氣沖天,其言論可想而知。

賀齊舟的第二封奏摺又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一時間要嚴懲禍首的聲音甚囂塵上!

掌控半壁朝堂的陳家攜同蕭家,紛紛晉言,彈劾、定罪的奏章如雪片般飛向內閣。

以許輕寒為首的清流,經過兩天的醞釀,開始發起強力反擊,旁徵博引,歷數親王氾濫的弊端。

太子一脈見時機成熟,也開始加入戰團,表明支援清流的態度,只是覺得賀齊舟的那道奏疏過於激進,不宜立即施行。

都察院罕見發聲,雖然表現出中立的態度,但不強烈反對這道奏摺,顯然就是在偏幫太子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