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雖然是太子所求,但很明顯,睿帝是寫出來,送給芸芸眾生的。

人生不過匆匆數十年,何嘗不是一場註定離別的相聚。那麼,大家在相聚的時候就要珍惜眼前人,畢竟這都是緣分註定。

說不定什麼時候,就“風雨散、飄然何處。”了。

黑山衛系統的人感動了,朝廷中的臣子也感動了。那些幾十歲,對人生閱歷豐富的老臣更是感動的熱淚盈眶。

這是帝王送給臣子的詩詞啊!

大家君臣一場,能得到帝王如此的認可和重視,夫復何求?

大隋朝臣的心也別感動了,這睿帝是在說我們君臣一場的緣分來的頗為不易,大家還是要珍惜眼前,為大隋再立新功才好。

李睿這一首送別詞,一下收盡了臣子的心。

這讓有志為千古一帝的楊佑心動不已,也讓坐在座位上,正在給李睿斟酒的楊嬋兒羨慕不已。

嬋兒的心境非常好。沒辦法,誰讓自己沒有這麼一個才情和能力。

還好,自己有這麼一個優秀的夫君,這大隋帝國何愁不會萬萬年?

而且,私下李睿和楊嬋兒討論過,以後這龐大的黑山衛勢力和大隋皇室之間的和平相處的問題。

楊嬋兒非常佩服李睿,因為李睿居然提出來一個“三權分立”的想法。

讓負責軍事的李家和楊氏家族和平共處。

歷來各家王朝總是幾百年就被人推翻,楊嬋兒也知道,現在楊佑可以和李復兄弟兩人和平相處。

但是,過了幾代人以後,不是楊家人想幹掉李家,收回軍隊的管理權利。就是李家人想幹掉楊家,自己登基為帝王。

為了杜絕這一現象,李睿引導楊嬋兒慢慢的接受“君主立憲”的想法。把皇帝的權利都放下去,讓皇帝成為一個象徵意義上的符號,那麼就沒有那麼多人想去對付皇家了。

而且,有什麼民生問題,有內閣的大人們去負責,就沒皇傢什麼責任了。

那麼,皇家就自然可以多傳承一些時日了。

當然,此時民智未開,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李睿當時和楊嬋兒討論時也說過,現在自己可以用自己強大的威懾力先把框架搭起來。

反正自己兩人一時半會也死不了,以後就多看著點這大隋就是了。

群情洶湧,李睿當然是看懂了。這也確實是意料之外的收穫,看來自己這刁買人心的手段已經日臻成熟了。

有意無意之間就能完成這麼高難度的舉措。

而此時的太子楊佑已經拿著詩詞退回到他們兄弟姐妹的區域中去了。

現在,已經沒有必要對今天七夕詩會前三名的詩詞做什麼評點了,有了李睿這兩首既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又貼合七夕的意境,同時又能收買人心的兩首詞,其他的詩詞還有什麼可評點的?

倒不是這四個人的詩詞不好,而是急切之中他們拿出來的都是以前寫的詩詞,沒有貼合七夕,沒有貼合現在的情形。

這就是格局不夠造成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