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遷走所有的老百姓,運走所有的糧食,實在來不及運走,寧可一把火燒掉,也絕不留給黑山衛,絕不資敵。

並且,做的最絕的是,在水井裡面扔死了的牲畜,在河流裡下毒,用以汙染水源。高建武那真是一粒糧食、一滴水都不打算留給黑山衛。

有了高建武的配合,李睿的此次蝗蟲戰略執行非常到位。

當然,另一個更重要的主觀原因就是,看到了仁川鎮上,自己那些慘死的大隋袍澤以後,陸戰隊人人腦中都有了一種復仇的執念。打起仗來,又兇又猛。

再加上各級政治委員和指導員的心靈慰藉,所有的戰士都恨不得殺光眼前所能見到的全部高句麗人,為大隋永絕後患。

大業十二年九月十一日,在高句麗戰場局勢完全被黑山衛南海艦隊海軍陸戰隊的節奏控制住以後,另外的東海和遠洋艦隊的陸戰隊也都接到命令同時趕來。

就在大家厲兵秣馬準備兵臨平壤城下的時候。

李睿差點被收到的情報署轉過來的訊息氣死。

擁有這跨越時代的熱武器,現代特種部先進的訓練方法訓練出來計程車兵加持,本來以為現在早該打到突厥的王庭了,可是各個戰區的戰績都不理想。

雖然,已經消滅了大量的敵人,並把各個來犯之敵計程車兵都趕出了大隋邊境。但對敵人的反擊卻並不如人意。

在李睿的概念中,這幾個月過去了,不說完全斬殺對方的國王、酋長、可汗吧。至少也要佔領敵人全境,打亂有建制、有體系的部隊。讓對方國家的抵抗成為一盤散沙吧?

那樣,再經過個二三十年的文化教育薰陶,自然也就心向大隋,再不會想起原有國家是誰了。

可是,事情偏偏就不是這樣。

出現了幾個大問題,李睿整理了一下,有這麼兩條:

一是進攻突厥兩部的黑山衛,明明擁有數量眾多的火槍、機槍、手榴彈等壓制性的武器優勢,卻不會靈活運用戰術,還是人海式的搞戰陣衝鋒和防守。

而一旦碰到對方化整為零,就缺乏手段進行追剿。把一個滅國之戰打成了游擊戰,雖然自身人員沒什麼傷亡,但彈藥的消耗量和取得的成績相比較,完全不成比例。

這要是曠日持久的拖延下去,就連李睿這個全球首富都會吃不消的。

二是進攻靺鞨那些死灰復燃的抵抗組織,心存善念的李靖帶領的黑山衛卻又畏手畏腳,明知道那抵抗組織的人員就混在老百姓之中,但在老百姓的掩護下,就是找不出來。

最後又不敢為難已經算是大隋人的靺鞨歸化之後的老百姓,搞得黑山衛只有悻悻然撤退。把佔領軍的臉都丟光了。

李睿雖然多次寫信給前線的指揮官,教導他們如何進行這次戰爭。如何引導佔領城市後的經濟戰?但能虛心聽進去李睿勸告,並付諸實施的沒有一個人。

倒不是他們不聽從李睿的指導,而是因為這黑山衛的各級指揮官都是打小規模戰役出身的,根本沒有把思維調整到打

(本章未完,請翻頁)

這種滅國之戰的維度上。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在沒有一個新的作戰體系以前,他們是不知道該如何執行李睿的命令。

也就是說,沒有行動路線,沒有作戰指導。頭腦中有各種各樣桎梏的這幫人不會打仗了。

黑山衛是李睿一手打造的部隊,李睿在部隊裡還是維持了很高的威望,他的命令下達、傳遞、執行絕不會出現遲滯的現象。

但他不在戰鬥的前線,無法靈活指揮,對戰場身上隨時變化的敵情無法隨時掌握,也就無法具體指揮戰鬥。

這就導致經驗不足的將領指揮的各地戰場都出現了和敵人互相膠著狀態。

各個戰爭發起國都看出了黑山衛的短板,那就是雖然戰鬥力強悍,但靈活性不足,戰鬥過於依賴後勤保障,持續作戰能力不強。

所以,他們絕對不和黑山衛硬碰硬,一旦黑山衛出動,所有的敵人都遠揚千里。你黑山衛要是追擊,敵人就採取遲滯、騷擾、疲憊戰術,讓黑山衛無法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最後,黑山衛各部只能困守城鎮,不出來了。

因為出來也找不到決戰物件,就是枉費槍彈、錢糧。

從接到報告的氣憤中慢慢平復下來的李睿,也不想去追究是誰的責任了。關鍵是需要找到解決辦法。

目前,再集合他們去上軍校學習是來不及了,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自己去各地前線親自指揮,讓這些從來沒有指揮過現代戰爭的將軍們看看如何打對異族的戰爭。

當然,在此之前也可以把這些指揮官都抽調到高句麗來觀摩自己的戰鬥藝術。但各地都是在戰爭狀態,把各地的軍事主官都抽調過來學習,明顯不合適。

蛇無頭不行,沒有了這些軍事主官,還不知道部隊會亂成什麼樣子?這個辦法明顯行不通。

所以,李睿下令各戰場維持現狀,只防守,不許進攻,等待戰機。李睿沒有在命令中明說,他要親臨各戰場進行指揮,那樣只會增加各戰區指揮官的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