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兵勇訓練(第1/2頁)
章節報錯
晨曦衝破了朦朦朧朧的薄霧,在黎明的天光中,山村沿著山勢,鱗次櫛比的房屋逐漸顯露出來。
村東打穀場上傳來有節奏的腳步轟響,伴隨著整齊腳步的踏地聲,還有一陣陣高昂的口號的呼喝聲。
在這呼喝聲音中能夠清晰的聽到夾雜有一股稚嫩的聲音,這是有未成年的孩童在一起呼喝。
靠近了細看,就發現繞著打穀場地邊緣轉圈晨跑的是兩隻隊伍,一前一後。一隻是唐村的鄉勇隊伍,排著整齊的四列縱隊,有四五十人。另一隻隊伍卻是學堂的學子,排兩列縱隊,也有二十餘人。
“青山綠水,高天厚土。先輩遠徠,傳宗繼祖。”
“吾鄉吾民,吾親吾族。生我養我,且滋且顧。”
“羔羊跪乳,烏鵲反哺。捧羹端食,伺父事母。”
“鷹視狼顧,盜匪覬覦,修我矛戈,捨身佑護。”
呼喝的口號,隔上一會兒就要重複一遍。聲音中充滿了激昂向上的力量,伴隨著整齊的腳步聲,直衝上村莊的天空。
村裡的人家,大多都聽的清楚。這幾天一直是這幾句口號,聽得多了,許多人家的孩童都會念誦了。
兵勇們學會的口號,是跟在他們後面晨跑的學子們教授的,學子們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要把這幾句話仔仔細細的解釋給兵勇們聽,要做到每個兵勇都理解明白。
那是潘陽專門為兵勇們寫的,是操練時提振士氣的口號。他希望這些口號,能逐漸為他們在心底構築一種保家衛國計程車兵情懷,要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出一種軍人的責任感、一種勇於犧牲的精神。
這些兵勇們需要這樣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浸潤、改變,沒有追求、沒有信仰的軍隊,終歸只是一隻烏合之眾,不堪重任。
潘陽從心底裡希望能打造出一支真正的軍隊。
似這般的跑步訓練,每日清晨要持續半個時辰,方可去池塘邊的食棚裡朝食。兵勇們此時尚無軍營,每日晚間,除了巡邏隊以外。其餘各人回家過夜,次日一早歸隊操練。
潘陽規定:每日卯時三刻以前,所有未值夜兵勇,必須到村外打穀場跑早操。無故遲到者,打五軍棍。無故不到者,打二十軍棍。連續超過三日不到者,開革出兵勇隊,交里正唐豕按村規處置。
晨跑鍛鍊,無論風雨不得停歇。間斷一次,停一日朝食。
每日的晨跑,潘陽並不來打穀場,由唐驢兒以及兩個老卒帶隊鍛鍊,只有朝食後,或是處罰遲到者、不到者時,潘陽才會到場。
匆忙佈置下一天的訓練後。他還要返回學堂去教授學子,只有下午,他才會間或出現在作為操場的打穀場上。
這片打穀場作為作為兵勇的訓練操場還是很合適的。地面是砂岩的,多年以前原本是山坡的坡腳。
村民修房建屋,在此取砂岩做地基,甚至做砌牆的石料。久而久之,就有意識地將這一塊兒山坡開採成了一個平面,且越開越大。
不是沒有人想利用這片地做房屋,但最終還是把這片地空了出來。作為村中共用的打穀場地,場地中因採石取得深淺不一的岩石坑,早已被泥土填平碾壓的實在,現在整塊場地平整而寬闊,作為訓練兵勇的操場再合適不過。
潘陽安排兵勇們,在場地的兩邊各立了一排木架子,上面安裝了一些木牌,用筆墨書寫了一些字,諸如:“練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永遠為鄉梓的子弟兵。”“奮勇爭先”等,這些文字一方面是口號,但另一方面,卻是潘陽要求所有兵勇們都須認識,算是識字牌。這些村中招來的兵勇沒有一個認識字。
訓練場上一片熱鬧,兩個老兵唐六子、唐魚兒帶著二十個兵勇,在做槍術的刺殺訓練。翻來覆去就只有一個動作,那就是向前突刺,一往無前地突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