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後的農忙進入尾聲,村兒裡不少農人已稍有閒暇,里正唐豕便召集全村每家每戶,出人出錢糧建磚瓦窯,年底可按出錢糧多寡分紅利。

學堂潘先生說這便是共同富裕,頗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意味。

磚瓦窯按照先生設計的樣式建造,建窯的紅磚本是唐八爺準備蓋新宅子用的,開春時節附近買不到磚,只好與唐八爺商量後先拿來用,待日後再加利償還便是。

村民們皆感到非常奇怪,潘先生怎麼會砌磚營造?先指揮幾個村民,按照先生手中圖紙在地上撒白灰線,挖基坑。

再安排村民,把用水泡透消散的熟石灰,與河砂黃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拌合均勻後砌牆基,說是如此製出的砂漿不需用糯米漿、更無須紅糖果汁之物,砌磚石更結實。

拌合砂漿時也不避人,有人探問,還詳加解說一番。村裡幾個幾個前來幹活的泥瓦匠,大多把這比例記住了,日後建房修築因此省下了不少糯米、紅糖。

起牆時,什麼一順一丁、三順一丁,砌磚錯縫、灰漿飽滿,說的一套一套,宛如多年的老師傅。

便是村中的老泥瓦匠唐鰍兒聽了,亦是佩服不已,甘願聽先生指揮打下手。村民們禁不住相互打問,讀書人是什麼都會麼?

磚瓦窯建好了,窯上的措置,村民們大多見過或是聽說過,然三丈多高的煙筒,村民們卻是搞不明白,煙筒為什麼要建如此之高,豈不浪費磚嗎?

磚窯建成不到一個月,便開始出磚了,村民們到後山打柴草的距離也逐漸變得更遠了。村裡燒磚,每家每天皆須提供一捆柴草,附近暫時無人知道哪裡有石炭。

潘陽原計劃用黃土和石灰,燒出一些原始的水泥來。但是沒有煤炭,磚窯的溫度達不到,一切都作空想。

燒磚需要的泥土,挖掘池塘時就留出未曾拋棄,後續肯定不敷使用,所需泥土,直接在繞村小溪的溝邊溝底挖取,這是潘陽早已規劃好的方案,如此還可以加深加寬小溪。

後續還需要泥土,便到後山坡上取,那裡有幾條不大的小溪流,取土時,將水流改向,挖深挖寬水溝,把其他幾條小溪的流水也引入繞村小溪。

挖溝擴大水流的事情遲早要做,唐村公家只要肯拿出糧食來,村裡可以幹體力活的男女勞動力卻是不缺的。

後山坡流下來的山溪水,原先基本上是自東向西最終流入村西邊的淇水。經過全村人一個冬春的疏浚改造,河流的總體方向未曾改變,許多地方的岸坡已被取直甚或加固,多處的溝渠被加寬加深,整個溝渠的走勢形狀,已經被改變的圓潤通暢了許多。

直接效果便是今年的春季的桃花汛,比往年溫馴了很多。許多年以後,村裡還有人學著潘先生的模樣,拿竹竿探測完溝底的水深後,指揮勞力疏浚溝渠。

池塘上游的入水口和下游出水口,潘陽設計了兩座磚石結構的圓形箭塔,高約兩丈,內分三層。

塔頂設計為垛口式,加蓋遮雨棚,可以安排人在頂端瞭望和防守。中層可住人歇息、生活,一週有六個射箭孔,也可以對外射箭防禦。下層放雜物,設定有厚實的外開門,萬一建塔底部受到攻擊,還可以關門防禦。

這兩座箭塔,建造所需的錢糧,由村中的公產中出。

潘陽規劃的作坊和店面,全都設立在溪水的北岸。所有店面、作坊的北牆一律是夾心牆,內外砌磚中心加黃黏土夯實,底寬六尺,頂寬兩尺。牆頂高不得低於一丈三尺。

據屋內地面一丈處開窗。外窗孔長三尺高兩尺,該尺寸不得私自修改。其餘三面牆以及之內佈局,視各家作坊主的財力自擇。

跨溪建橋處相鄰兩作坊間,務必留空五步,備做通行道路。村前跨溪的橋樑只有四座,大池塘兩端各設兩座,出入村莊的通道要嚴格控制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