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跌境(第1/2頁)
章節報錯
戴年點點頭,說道:“陽明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會安君作為陽明先生的弟子,自然知道這其中的意思,也不需要我為會安君解答。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這是陽明先生的心即理的說法。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這是知行合一的道理。
這些都是陽明先生昔年所說過的道理,我不敢妄自菲薄。只是想說一些更應該做到的地方。
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孟聖當年說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在下所說的良知和致知其實就是這當中的道理,而且陽明先生當年其實也提出過在下所說的道理。
也就是陽明先生所說的那句‘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這其實就是在下所說的良知,當然這種說法的話,佛教那邊用的更多一些。萬物皆有佛性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這只是在下的一家之言,如有說的不妥的地方。”
唐書遠向著戴年躬身行禮道:“謝過教誨。只是在下其實也有些道理想和閣下講。”
戴年笑道:“如果是那種勸我不要行故人之道的道理,還是請會安君不要再說了。省的會安君再廢那些口舌。”
唐書遠笑道:“閣下不曾聽聞我的話,怎麼就知道閣下不會因為我的道理而改變呢?”
戴年起身,面向東方躬身行禮,然後一臉誠然地說道:“雖千萬人吾往矣。”
唐書遠不再說什麼,和戴年一樣躬身向東方行禮。牆頭上還能夠站立的讀書人,全部都和站在那裡的戴年和會安君唐書遠一樣,向著東方行禮。
東方是昔年的儒家聖人居所,也是當年所有儒家子弟想要去往的聖地。也是所有儒家子弟心目中的神聖之地。
對於所有儒家子弟來說,只要是朝拜東方的事情,就是朝拜東方。
會安君知道戴年想的是什麼,戴年既然用了孟子這番話,就說明了這件事情不會再有任何的改變的機會了。
雖然孟聖的意思不是他所引用的這種意思,但凡是在於讀書人自己,或許沒有一個讀書人會做出那種篤定這種聖人言語就是自己所說的這種意思。
那是對聖人的褻瀆,只有聖人自己能夠做出那種話語最完整的解釋。別的人可以解釋聖人之言,但是也就僅僅是解釋聖人的一家之言。
而所有讀書人雖然不會真正地承認那種一家之言,但是每一個讀書人都會了解那種含義。
會安君知道和戴年再說這種事情也沒有什麼用處,都是讀書人,而且是能夠談論到一起的人,自然都會知道彼此的秉性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