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新年七件事(二)(第1/2頁)
章節報錯
經過食鹽危機和銀兩短缺兩件事,顧而覺得有必要提高劉大光及其他的徒弟們的管理水平。
於是把自己的徒弟以及劉大光的徒弟以及劉大光本人全部集中起來,用入夢的方式進行培訓。
培訓的內容是財政預算管理以及資金使用監控,讓他們對財政管理有了大局觀上的認識,能提前預見和發現問題,避免像如今這樣的突發性的事情。
這些徒弟們之前已經經過了初級的數學和會計培訓,具備了財政管理培訓的基礎。儘管如此,這次培訓的內容畢竟還是有些高深,培訓完了之後,顧二又從商城裡面買出了一些有關書籍,分給他們學習消化。
培訓完學徒,顧二開始制定今年的生產計劃。
因為新年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春耕生產,時間已過正月月半,二月育秧,三月春耕,時不待我。
如今基地的攤子比較多,生產不象之前那樣單一。為規劃好生產,必須要先理清頭緒,做好生產計劃。
首先是機械使用的問題,春耕為了趕上種植時節,需要臨時性的使用機械,提高勞動效率。使用機械就要解決柴油的問題。
顧二到倉庫裡看了一下,柴油所剩無幾。顧二咬著牙從商城買了130萬元的柴油,這是目前基地一年的消耗量。去採石油的念頭,又一次強烈的升起,但是顧二還是告訴自己要冷靜,冷靜,現在還不是時候。
然後是生產計劃的問題,生產什麼?生產多少?
為解決這個問題,顧二拿出鉛筆和紙張,開始在紙上計算和規劃。
生產的第一個目的是要保障生活消耗物資的供應。
一是糧食供應。2萬人,每天消耗糧食2萬斤,還有部分飼料和釀酒消耗,半年需要消耗糧食2000噸。
畝產量是0.2噸,至少需要1萬畝水稻才能維持最低需求供應。
但最低供應是不安全的,略微有個風吹草動,情況變化,糧食就會不夠吃。超出最低供應50%,才夠得上安全標準。
也就是說,目前至少要種15,000畝水稻,糧食產量才夠得上安全保障。
二是肉類供應。一畝田產的紅薯夠養4頭豬。每人每月的伙食標準,其中豬肉這一項10斤,每人每月10斤,一年消耗豬肉120斤。這個時代的豬普遍重量不大,一頭成年豬宰殺之後,也只能得到120斤的肉。
因此基地每人每年需要消耗一頭豬,需要養2萬頭豬,才能保持最低供應。同樣的養豬會生病會死掉,所以養的豬要超出最低供應的50%,才有供應量安全保障,也就是說基地每年至少養3萬頭豬。
一畝紅薯養四頭豬,至少要種7500畝紅薯。為了確保養豬飼料的供應量,實際種植應多出10%,要種8250畝紅薯。
三是食鹽供應。每人每月1.5斤,20000人每月消耗15噸,一年消耗180噸,算上其他用途,一年消耗不少於200噸。
四是衣被供應。每人每年發兩套新衣,兩年發一套床被床單。2萬人共需4萬套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