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人口突破2萬(第1/2頁)
章節報錯
顧二說完,準備宣佈散會。
潘顯勝這時說他有兩個問題,一是現在要種植的田地越來越多,原有的機械已經不夠用了,這個問題怎麼解決?二是田地太多,肥料供應不夠,莊稼有減產的趨勢。
顧二考慮了一下,第一個問題:機械倒是不貴,但柴油花費太大,暫時不能再新增加機械了。買牛吧,5頭牛的生產效率也能抵得上一臺拖拉機了。
第二個問題:肥料的問題,目前生產不了化肥,只能靠自然肥。顧二記得臺灣島邊上有不少的無人小嶼,那上面應該有鳥糞石,挖回來粉碎一下就是好肥料。
先解決牛的問題。散會後,顧二留下潘顯勝、劉大光、張毅三人,又讓人去把蔡思敏找來。
等蔡思敏來了,顧二對他說,又有一個回家看看的機會,讓蔡思敏到福建那邊去買牛。
顧二讓劉大光派兩個徒弟跟著蔡思敏,替他管銀子;派一個排的戰士協助蔡思敏工作;讓張毅把他們送到莆田的那個小漁村去。
之前去莆田那邊買豬的時候就瞭解過牛市的行情,5兩銀子一頭黃牛,5.5兩銀子一頭水牛。
顧二交給蔡思敏的任務是至少購買1000頭牛,儘量多買水牛。如果莆田縣一個縣買不齊,就到周邊的縣去採購,將牛集中到小漁村。
蔡思敏可以花一個月的時間慢慢採購,一個月後這邊組織船去把牛運回來。
當天就帶上銀子和一點小禮物,張毅把蔡思敏一行人送到了莆田。
買牛要花很多時間,張毅的船當然不會在那邊空等。把蔡思敏送到之後,張毅馬上就返回基地。
等張毅一回到基地,顧二沒讓他休息,立刻帶著有關人員,按計劃去山東招人。
到達登州之後,這一次瞭解到當地的情況比之前更糟糕。
以前在一些州城、縣城,還有些善人和官府在施粥,所以難民們分散到各州各縣,多少有口吃的,能夠殘喘性命。
但是今年2月以來,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各地大旱,不僅僅是難民,很多貧民百姓也沒飯吃了,善人和官府也沒糧施粥了。
而登州府城,因為登萊巡撫的命令,登州府城的蓬萊縣縣令不得不砸鍋賣鐵的施粥,於是難民和貧民都集中往登州府城跑。
蓬萊縣令看著城外十幾萬的難民,愁得睡不著覺,恨不得來個神仙把他們都帶走。
當顧二來到三段灣施粥時,不用唐氏兄弟在難民中多引導,幾天時間就聚集了幾萬難民。
面對著這麼多可憐的難民,顧二鐵板著心,只招勞力,不招老人。最後是劉大光看不過眼,求著顧二招一些小孩。
顧二沒駁劉大光的面子,答應招了600小孩。但提出條件,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孤兒,八九歲到十二三歲,只能吃飯,幹不了活。
顧二對劉大光說,這些小孩不能白養著他們,要組建學校讓他們學習,長大了好好的為我們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