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在文人騷客的眼裡,月亮或是月光多是寧謐、清冷、淒涼、孤寂的。

古人對月總是充滿寂寞悽清,縱有氣勢恢宏也難免鬱郁。

李太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把難以排解的孤獨,寂寞和冷清化作一縷沖天浩氣。張若虛孤篇橫絕的《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全篇氣勢宏偉中也不免悲慨激盪,幽美邈遠、惝恍迷離,叫人情緒難以排解。

朱淑真的“多謝月相憐,今宵不忍園”,是一人對繡戶,自問自憐。蘇軾的千里共嬋娟,宏大浩渺中也有一種相思之苦。張孝祥的“星稀河影轉,霜重月華孤。”清幽孤高中也有悵然。

但八月十五這一天,龍池的月色卻很不相同,是熱鬧的。

“熱鬧”一詞重在“鬧”字。這一鬧,就熱起來,就擠跑了淒涼冷清。

在龍池,八月十五,白天就開始了喧鬧,圍繞龍池庵一直延伸龍池周圍都是鬧嚷的人。接近中午時,就人山人海,早已經擠的水洩不通。

龍池內的三眼泉水歡快的噴湧著,中間夾雜了人聲如鼎沸。

當太陽剛剛西墜到遠山後面,就有人時不時仰頭看天。西邊天空最後一抹霞光也融化在一片深藍裡。

碧空如洗,深藍變為幽藍,還是沒有一絲雲彩。

人們高聲討論著秋高氣爽的好天氣,話說豐年。歡聲笑語裡透出齊國人和天氣一樣爽朗的性格。販夫走卒沿街叫賣,聲調厚重,帶著臨淄人特有的淳樸。

眾人本是奔著看“池月爭輝”盛景來的,但熱鬧沖淡了初衷,被周圍嘈雜的人聲所感染影響,被各種吃食和玩意兒吸引。

摩肩接踵的人群裡,平時不敢拉手的俊男靚女,生怕被人群衝散,大膽牽手。剛剛升起的月亮早飛入彼此胸中,中間連著一條看不見的紅線。

附庸風雅的騷客們在街邊酒肆外面擺上一張桌子圍坐,邀月對飲。酒酣耳熱時不免高聲吟誦自己早已寫好,並反覆潤色的詩句,相互吹捧著。

宏大的人聲被噴湧的泉水衝向天空,然後四散開。到處充滿了喜慶、祥和和歡樂。

高羽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感受過這樣熱鬧氣息,見到此景自是喜歡,高興。

憑藉從高老九那裡繼承的家傳本事,早已混個肚兒滾滾。他在人群裡鑽來鑽去。

月亮被宏大的聲浪慢慢托起,天上依舊沒有云彩,離眾人的期待更近了許多。

龍池中的三個泉眼,汩汩噴湧且越來越高,眼見就高過樹頂,在月光和燈火的輝映下,泉水從最高點散開如珍珠般跌落進池內,摔成碎玉。

月亮離中天越來越近,天上依舊沒有云彩,人們更加的興奮。

不經意間水汽微重了些,站在井邊的人突然發出一聲驚呼,已經可以從龍池一側被稱作“龍眼”的兩口水井裡看到了水月的影子。

周圍沒有了任何聲音,燈光也像是同時熄滅,時間靜止,一切都安靜下來。

月光,柔柔的,像綢緞般絲滑,像少女的肌膚一樣香醇。眾人忘記了呼吸,怔怔盯著三眼泉水中噴湧最高的大老泉。

泉水最高處出現的一輪明月。 整個人好像融在乳白純淨的月色裡,被這純淨滌盪了心靈,變的乾淨。忘卻喜怒哀樂。明月,平復了所有人的心情。

月光,化解了仇恨,慾望和貪婪。每個人眼睛裡只有一輪明月,再看不見其他人,看不見其他景物。世間唯有一輪明月存在。

這才是“池月爭輝”的意義,是心裡空了。一種無形無相的空無。放空了世間所有的憂愁煩惱悲傷和快樂,什麼都沒有了,是心裡亮了。

看著高過樹杪泉水頂端的明月,一道潔白的氣向著高羽胸前飛來。胸前的龜甲也向著飛泉上的明月飄去。

龍池上出現一個身體近乎透明的紫衣少女,赤足踏著池中碎玉向飛泉中月亮走去。口裡唱出歡快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