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佛家弟子(第1/2頁)
章節報錯
毗盧那修士雙手合十一禮,神態祥和:“大日如來便是我密)宗第一佛陀,毗盧遮那佛,且大日如來真經便是我祖上編撰。”
遮那乃是古佛名號。意為平等覺、法界無量。一切佛的法身根本無分別,都是摩訶毗盧遮那佛。在密)宗法系中是最高身位之如來,為一切法相平等覺,密)宗尊稱之為大日如來。
佛陀,是浮屠的古稱,這個稱呼可以追溯到太古諸仙時期。
釋迦二聖創立浮屠和道門分庭抗禮,奈何當時的修行道以道門一家獨大,便是魔道妖道鬼道也都以道門為尊,諸天萬界萬靈萬類一應妖、魔、鬼、怪、精、靈者,無不參拜三元道尊。
當時的浮屠還不叫浮屠,乃是佛教。
浮屠,佛陀,這兩個詞的讀音聽起來就十分相似,浮屠也是佛陀慢慢演變而來。
佛陀的意思就是大徹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意。
在古浮屠的等階中,最上一層就是釋迦二聖,釋空聖稱作阿彌陀佛,為萬佛源流;畢迦聖稱作準提佛母,為諸佛本師。
佛陀,便是覺行圓滿。
其次是菩提薩埵,也稱須菩提,菩薩。意為覺他,覺他者,眾生唯我,天道無他,眾生於我無二致,能使他人覺悟者,便是菩薩。
再其次便是阿羅漢。
阿羅漢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一切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是偉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
阿羅漢者,自覺者也。
再往下便是一應比丘僧眾,比丘僧比丘尼等修持佛道者。
只因佛教教義中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語,其意類乎有教無類,被有心者曲解為善惡不分,藏汙納垢,故見佛教做大心生不忿,暗中慫恿激進派的道門弟子,引發了第一次道佛之爭,也就是第一次封魔榜降世之劫。
結果釋迦二聖運籌帷幄合縱連橫,幾乎將太上玄元道尊門下弟子盡數送上封魔榜,太上始元道尊門下也有半數弟子被釋迦二聖引渡進入佛門修行,三元道尊因此反目成仇,兄弟鬩牆,自此佛門大興,隱隱有壓制道門之勢,為二次爭鬥埋下伏筆。
太古諸仙飛昇靈空開闢仙界之後,修行道便改弦易轍以佛教為尊,號稱天下百萬寺廟佛教獨佔八分,道門也要望其項背。佛教弟子氣焰日漸高漲,到處蒐羅珍禽異獸收為坐騎,便是修成人形的高等精怪也不放過,這卻惹惱了一尊大神。
孔宣王。
孔宣王本是鳳凰長子,因生就一團混沌靈氣,被他煉化成五道神光,又拜在太上玄元道尊門下聽講大道,修成大羅金仙,與人對戰無物不刷無物不落,打遍天下無敵手,頓時惹得佛門高人一陣眼紅,都想將他收入帳下。
便是封號都替他想好了,喚做孔雀大明王菩薩。
堂堂聖人弟子,鳳凰長子,天地間一等一的身份,卻要去佛門做什麼明王菩薩,簡直是莫大的侮辱。
孔宣王心高氣傲,怎受得了這般恥辱?多次孤身一人打上西方娑婆淨土,都被一眾佛陀菩薩擊退,還差一點被手持七寶妙樹的須菩提佛降服,遂捨棄一身先天元胎轉世為人,將五色神光化作仁、義、禮、志、勇,開創儒家一脈,不入凡俗直入廟堂,輔佐君王定山河固社稷,攝闢諸邪正興天地,當仁不讓的成為諸子百家第一位。
孔宣王成就儒道聖人,門下弟子個個剛正不阿,抨擊鬼神。儒家有一條格言,子不語怪力亂神,而當時道家勢微佛家獨大,無數佛子結交達官顯貴傳播教義,又時常開設水陸法會普度幽冥惡鬼,廟宇中佛相貼金嵌玉,使官員不事國務,男子不延後代,女子不事生產,父母不愛子女,子女不養父母,終日吃齋唸佛長跪不起,終於惹怒了孔宣王座下弟子仲子路。
仲子路性情剛直好勇尚武,得了儒門五寶之一的正氣刀,以一柄正氣刀破碎天下佛寺和佛陀金身,率領三千大儒打上靈山,以人間道統傳承分說諸佛菩薩,幾乎毀滅娑婆淨土。
自此佛家被百家除名,佛教也因此一落千丈。
所謂喧乎的軟面好揉捏,說難聽點就是痛打落水狗的機會誰都願意參與,那些一直被佛家欺壓的妖魔道修士自然不甘落後,到處追殺佛教弟子,且打著復興道門的旗號,端的是名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