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救濟難民(第1/2頁)
章節報錯
溫婉兒走下了馬車,看了看四周道:“這裡三年前還是個有四五百人的村子,前面那片地是村子中最肥沃的,每年出的糧食也是最多的,如今卻只能養雜草了。”
溫婉兒帶著幾人向邊上的樹叢中走去,站在一個小山丘上,可以看到不遠處是一條河,因乾旱之故,這條河兩邊的河床露出有三丈多,水緩緩地流著,河底的石頭有部分已凸出了水面。,有的在水中形成一個黑影,
溫婉兒指著不遠處一個小山峰道:“燕軍就是從那邊過來的,山的另一側原本是一條很深的大河叫大鯤河,河水湍急難以跨越,算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但近年來大周乾旱,不少河流的水位下降,那條河也是,特別是一到秋冬之時,河水只到人的腰際。燕軍從那裡蹚水過來,再翻過那座小山,再經過這條河就可以來到村子了。”
東方青雲問道:“既然已經知道燕軍是怎樣過來的,那就應在山上設立哨卡,或是安排人馬進行防守,可這裡看去怎麼感覺什麼都沒有啊?”
溫婉兒哼了一聲道:“這裡是武安郡太守的地盤,我爹倒是想過派些人馬來防守,但胡太守說了,沒必要浪費邊關兵力,這裡只有秋冬水淺時才會讓燕軍摸過來,他自會在秋冬之時安排人守著的。但真到了秋天,他又說臨近的幾個村子連人都沒幾個人,燕軍又不會膽子大到敢跑到縣城之中來,所以沒有必要守著。”
永德帝臉色微沉,問道:“那燕軍就不過來了嗎?”
溫婉兒嗤笑道:“怎麼可能,燕軍不過來了,那前邊兩個莊子是怎麼被燒的?”
唐雲天氣道:“這位胡太守在想些什麼,既然如此為何如今仍是無人看守?”
溫婉兒嘆氣道:“胡太守的想法不是我等能明白的,他倒也派了人看守,只不過人數不多,三十來個人罷了,轉過山坳那幾個茅屋那裡就是了。”
東方青雲咬了咬牙,提醒道:“既然如今是我們在這裡建莊子,這安全問題就不得不考量,胡太守指望不上,我們就要靠自己才行,既然已經知道燕軍從哪裡來,我們也要安排人去守著。”
溫婉兒卻是搖了搖頭道:“沒有必要的,燕軍從這裡過了三次了,如今見有人守著,不一定還會冒險從這裡走,大周與燕國邊境沒有兵力駐守的地方多著呢,只憑我們的力量看是看不過來的,只守這裡意義也不大。”
東方青雲語塞,心中焦急卻又說不出話來。
永德帝皺眉,他從不曾得知兩國交界之處的防守是這樣薄弱。他原本對這位武安郡胡太守印象並不深,但如今卻是把他深深地記在了腦海中,要解決邊關百姓的苦難,要真正地把燕軍阻在大周疆土之外,這個胡太守留不得,胡太守這樣的官留不得。
溫婉兒帶著幾人回來時,寧學友已率領縣衙的人等在了馬車邊。見過禮後,溫婉兒叫過李先生與幾個老者,跟著縣衙的師爺去丈量土地,劃定界線,然後又帶著人馬繼續向前走去。
寧學友拿出個冊子道:“這是我派人登入的難民資訊,他們多是來自中洲下轄的泰澤縣,總計有一千二百一十二人,共二百八十二戶,青壯年有四百多人,老人孩子佔了一半,而且有近百人都是病著的。”
溫婉兒接過冊子,細細的翻看了一遍,嘆了口氣沒有說什麼,寧學友暗中卻是鬆了一口氣,難民的情況可算不上好,能幹活的人也就三分之一,其它的人老的老,弱的弱,病的病,溫婉兒沒有撂挑子不幹真是萬幸。
眾人走了不久,來到的是個帶著焦黑印記的村莊,四周斷壁殘垣,雜草掩映下的土地,仍舊散發著燒焦的氣息。殘破院牆邊的一棵槐樹枝杆都已焦黑,但枝頭仍是冒出一絲綠意,幾片葉子風中搖擺,這是能映入眾人眼中唯一的生機。
帶著沉重的心情走下去,經過另一個同樣黑乎乎殘破不堪的村子,眾人終於看到了縣城不算高卻完整的城牆,也見到了在城外空地上散亂坐著的,蓬頭垢面的難民。
見到這些人,永德帝的眼圈也忍不住有些發紅,這些人太慘了,細看他們衣裳髒破也就算了,那些補丁摞著補丁的都算好的,有些已破得掩不住身體,只得用雜草編個圍裙蓋著,腳下鞋襪什麼的不用想,一隻只泥濘的腳上划著不少血道子。更讓人揪心的是人們的神態,或躺或坐,雙目無神,見到有人到來也只是麻木地看上一眼。
寧學友拿了個大鑼敲了一下,吸引了所有人的注目後,大聲道:“我是豐兆縣的縣令,這是邊關溫大將軍家的小姐,小姐心善,決定在邊上建個莊子收留大家,請大家跟著溫小姐的人走吧。”
人群寂寂無聲,似是沒有人聽明白寧學友的話,於是寧學友又重複了一遍,這次人們聽明白了,但仍是無人動上一動,不少人白了寧學友一眼又躺了下去。
有個童稚的聲音傳來,“我們走不動了,我們不會走的。”
寧學友急得頭上冒出汗來,問道:“有人肯收留你們,你們為何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