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得見柴進(第1/2頁)
章節報錯
燕青、阮小二耍笑了一番後,正兒八經說起正事來。
燕青道:“小七,目今時局動盪,危機四伏,你當早做準備,以防不虞。”
“小乙講得這是甚話?”阮小七聞言,看了燕青一眼,說道:“自從平定方臘,海內靖平,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繁榮昌盛,商業貿易極為發達,俺大宋朝富甲天下,加之徽宗天子,生性聰慧,仁達謙和,正是有宋以來,最為最盛之時,何來時局動盪,危機四伏之說?”
燕青聞言,沉吟不語。
“小乙兄弟,有話但說不妨,在俺面前,怎吞吞吐吐起來?”
燕青遂說道:“小七你有所不知。有道是,月滿即虧,水滿則溢;這人世間的事,何嘗又不是如此?要知道數窮則盡,盛滿則衰的道理。”
阮小七看著燕青,說道:“願聞其詳,望小乙兄弟不捨賜教。”
“小七哥哥,俺們梁山結義,造亂社會,消耗了朝廷很大精力;特別是方臘匪亂,直接動搖了朝廷根基。”
“俺們不是招安了嗎?那方臘不是讓俺們給剿滅了嗎?”
“是,是,我們是招安了,方臘是被剿滅了;然而,此番亂事,對朝廷的損傷,是巨大的。”
“哪有怎麼樣呢?”
“能怎麼樣呢?!”燕青道:“目今,東北興起女真族,建立了金國,正與遼國鏖戰。那金國乃虎狼之國,金國若戰勝了遼國,必將趁勢南下,侵擾俺朝。”
“打他!”阮小七憤然說道。
“小七且聽俺講。”
“好,好,你講。”
“不僅如此!”燕青繼續說道:“西北方向,吐蕃、党項,素來不服俺大宋神威,常常侵擾邊界。加之當今朝廷,蔡京、童貫、王黼、高俅之流當道,貪贓枉法,國家豈能好了?說打固然容易,要打卻是不易。俺估計,不久的將來,朝廷必有一場大難,俺們兄弟當早做打算的好。”
阮小七聞言道:“既是如此,那又有個甚?!反正俺擅長為盜,大不了用船載了俺娘,重返梁山泊,復修起那梁山大寨,據險割據,也不失過將一番好日子。”
“你看看。”燕青道:“王稟那廝說的沒錯吧,小七哥哥果真是賊性不改,又想著要去佔山為王,落草為寇去了。小七哥哥,俺們前番作亂,已經給朝廷造成巨大損失,給百姓帶來巨大痛苦,你緣何還想著覆上梁山?那個孽還未造夠?!想想俺那李逵哥哥,手持兩把板斧,濫殺無辜,連四歲小兒都不放過,你說他還是個人不?!”
阮小七聞言,瞪了燕青一眼,直槓槓地說道:“那該當如何?難不成就等著受死?”
“非也!”燕青道:“俺們也可以組織起來,抵抗入侵之敵。”
阮小七聞言問道:“如何個抵抗法?”
“是這樣的。”燕青道:“俺在大名府大禹山中,尋著一個地方,山勢險峻,可憑險而據,且有數名志同道合者,已在山中。小七,俺想蟄伏在那裡,暗做準備,陰蓄力量,無事則罷,萬一將來國家有事,俺們也好乘勢而出,為國出力,再立新功。”
阮小七聽了,高興地說道:“好啊,雖然聽上去似乎還是個梁山,但事情似乎不是一個事情。前番是造亂,此番是靜蓄,這是個好事!小乙兄弟,實不瞞你說,現在俺身體尚健,武功還在,將來國家有事,小七願隨小乙兄弟出戰,為國盡忠;只是……”
“只是怎的?”
“只是目今,俺家有八十歲老母,恐難以離開。”
燕青大笑道:“卻才,你還說帶了大娘去梁山大寨呢!既是能去得梁山,焉何就去不得大禹山了?!小七哥哥,只管帶了大娘,前往大禹山去,俺們一同蝸居於山中,平時樂山樂水,瀟灑快活,關鍵時刻,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豈不更好?至於大娘,是你娘也是俺娘,盡善盡孝,厚養厚葬,有甚說的!”
阮小七大喜,高聲叫道:“這太好了!小乙兄弟你就知道,哥哥俺就是個愛熱鬧的人,到了那裡,天天和兄弟待在一起,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何其快活也!”
燕青道:“正是!小七哥哥,俺明日便到滄州府去,去尋俺那大官人哥哥。俺大官人哥哥那裡,緊鄰遼邦,甚是危險,俺當去探視一番,順便邀請大官人哥哥入住大禹山中。”
阮小七道:“如此甚好,只是俺什麼時候去大名府大禹山中?”
燕青道:“俺走後,你便收拾家中細軟,能帶的就帶上,至於房產什麼的,就委託他人代管吧。俺到大官人那裡,多則半月,少則十天,然後就返回大禹山中,你扣好時間過去便是。”
阮小七道:“如此最好。”
當夜,燕青和阮小七有說了陣梁山時的事情,便歇息了。
第二天早晨,燕青起床,洗刷完畢,與阮小七道別,又望東而行,到滄州找柴大官人去了。
約走了三五日時間,燕青來到了滄州城外,進了一家村店,要了黃牛肉和燒酒,一個人獨自坐著,吃著牛肉,喝著燒酒。
吃了陣,燕青抹抹嘴,喚過店小二來,問道:“小二,俺且問你,你這滄州地方,有個柴進柴大官人,你可認識?”
“咋才是個認識?”店小二看著燕青,誇張地說道:“是太認識了!客官,不瞞你說,你問的那個柴大官人,乃後周皇子皇孫,先是投靠梁山,後被朝廷詔安,奉令征剿方臘,破敵有功,被授為橫海軍滄州都統制。只因俺那柴大官人,不甚喜歡做官,故納還官誥,返回鄉間,續作他的員外了。”
燕青道:“正是,這個俺自知道,俺只問你,那柴大官人莊院在何處?”
店小二道:“你看客官,要不俺咋說是太知道了?那柴大官人莊院,就在俺村呀!你從俺這裡走,約行三兩里路,有一石橋,過了石橋,一週兒,全是柴大官人莊院。”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