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改朝換代 第一百四十五章 禍水東引(第1/2頁)
章節報錯
南京,紫禁城。
正德高坐在大殿之上,下面分列站著文物百官,為首的二人正是華蓋殿大學士梁儲與謹身殿大學士蔣冕。
二人連續多日求見正德,均被丘聚以龍體欠安為由推辭,若不是王守仁得以蒙受正德召見,這兩位閣老還真以為正德出了什麼意外。
王守仁在朝野上下口碑極佳,曾痛批大太監劉瑾禍亂朝綱,險些被劉瑾誅殺,乃剿滅劉瑾的功臣之一,又是南京吏部尚書王華的兒子,此次平定寧王之亂也是靠他力挽狂瀾,所以兩位閣老認為他的話還基本可信。
二人來南京本就是奉張太后之命勸返正德,如今已經過去一個多月,連面見正德的次數都屈指可數,眼瞅已經入了秋,京軍絲毫未有返回北京的意向,張太后和首輔楊廷和卻又連番催促,心中急的是如臨火烤。
正在兩位閣老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在府內團團轉的時候,忽然聽聞正德明日要上午朝,第一反應竟是懷疑自己的耳朵聽錯了,當確定訊息無疑後,梁儲立即備好筆墨紙硯,準備給正德寫一封勸返的萬言書。
因此,當正德坐在龍椅上細細讀完那封萬言書後,殿下大臣皆低頭不語,生怕觸了正德黴頭,只有兩位閣老昂首挺胸,目光如炬,迎著正德的目光看去,早已做好死諫的準備。
對這兩位老先生來說,死亡,並不可怕,若是能死在勸諫的刀下,那更是死得其所,還能留下芳名千古流產。
正德掃了一眼噤若寒蟬的文武百官,而後看向兩位閣老,對諸大臣問道:“兩位大學士奏請朕立即返回北京,眾卿認為如何?”
百官聞言鴉雀無聲,一時之下竟無人應答。
過了片刻,南京戶部尚書蔣昪出列奏道:“啟稟皇上,臣以為兩位大學士言之有理,秋收在即,若是再不返程,等到冬天水路結冰,皇上就只能走陸路返京,屆時風雪交加,更不利大軍行進!”
蔣昪說完,王華立即出列附議,其他大臣見南京吏部和戶部的兩位尚書都出言勸返,也都紛紛啟奏附和。
蔣冕見胞兄在此時力挺自己,這才將之前的悶氣一筆勾銷,但隨即又開始擔心正德會遷怒與蔣昪與王華等人。
梁儲也以為正德定會火冒三丈,訓斥群臣,但讓其沒想到的是,正德聽完諸位大臣的奏議後,臉上居然毫無慍色,而是淡淡的說到:“那就依眾卿所議,七日後大軍拔營走水路返京!”
眾臣聽正德如此爽快地答應返程,都愣在原地難以置信,隨後在率先反應過來的王華帶領下立即跪倒山呼萬歲。
直到下朝回到府中後,兩位閣老還覺得神思恍惚如在夢中,但又轉念一想,今日奏議正德身邊那群宦官近臣如江彬、張永之流都沒出言反對,莫不是正德本就在南京玩兒夠了,想返回京城,所以才上朝給自己等人一個進諫的機會?
但不管原因到底如何,只要能讓正德儘早班師回朝,對二人來說就算是大功告成。
南直隸,蘇州府。
蘇州又稱姑蘇,乃是一座千年古城,春秋時期吳王建都於此,所以又稱“吳”,隋朝開始命名為蘇州。
江南自古就乃富庶之地,其中又以蘇杭為最,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六年,蘇州府秋糧實徵數為兩百七十萬石,比四川、廣東、廣西、雲南四省的總和還多。
到了明朝中葉時,蘇州儼然已是江南區域經濟文化的中心,成為當時中國數一數二的大城市,影響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時人評價曰“天下財貨莫不聚於蘇州”。
此時,在蘇州城的一處臨河當鋪內,一名光頭長髯老者正坐在內堂品著香茗,老者身後站著一位風度翩翩的玉面公子,這二人正是盜門掌門孫九爺與其愛徒歐陽雲。
那晚這師徒二人在靈濟寺出手逼走谷大用及其手下的東廠、六扇門眾人後,就進入內堂與慧心方丈辭別。
靈濟寺因與盜門牽連,已經被谷大用及那群廠衛盯上,若是再留在此處,必會給靈濟寺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孫九爺決定連夜辭行趕往蘇州府,將谷大用這灘禍水東引。
慧心方丈雖擔心孫九爺安危,但靈濟寺確實招惹不起東廠,只得與孫九爺連夜話別,二人免不了又是一陣感慨唏噓,不知下次重逢又是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