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武器貿易
章節報錯
由於清朝在東北“堅壁清野”,俄國的二十萬大軍無法就地補給,在黑龍江封凍後,俄軍只能退回駐地,清朝政府不但打退了俄軍的進攻,沙俄侵佔的原屬中國地區(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也出現了中國人反抗俄國人的事件。
而俄軍的補給線要從本土到黑龍江流域,必須經過西伯利亞或者海運,到了冬天補給就會中斷,所以俄軍在遠東漫長的冬天裡,只能聽之任之。由於西伯利亞鐵路還沒有通車,所以俄軍的入侵東北計劃,也只能不了了之。
而毛瑟的長瞄二十響“盒子炮”在中國大紅大紫,清軍對它是讚不絕口,緊急追加了十萬把C96連發手槍的訂單。毛瑟公司接到大單後,對克虜伯的佩服得五體投地。歷史上毛瑟的C96有兩個致命缺點,一個是太貴,另一個是連發時控制不住(精度差),而克虜伯都幫他解決了。第一點價格貴,C96作為手槍確實太貴了,但是作為連發槍就很便宜了,克虜伯的營銷思維解決了這個問題。第二點連發時打不準,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克虜伯,而是中國人。老外的思維很簡單,連發時後坐力使槍口上挑,就在槍身後面加槍托,但即使這樣也控制不好。中國人就不一樣,反正連發槍是用來掃射的,平著握槍使“槍口上跳”變為了“槍口橫移”,用後坐力推動槍口完成了掃射。所以,現在德軍也開始研究“盒子炮”的使用方式,甚至今後“盒子炮”有可能被德國陸軍裝備。
克虜伯的軍工廠原先只是生產大炮,對輕武器並沒有涉及。但是由於美國允許私人擁有槍支,前兩年克虜伯在美國開了一間軍工廠,開始涉足槍械領域,這家軍工廠的首席設計師是約翰·摩西·勃朗寧。這次把C96改成連發,就是勃朗寧的主意。
其實勃朗寧加入克虜伯的軍工廠是一個巧合。勃朗寧原來就職於當時美國軍方最大的槍械供應商溫徹斯特公司,只是到了1897年,勃朗寧利用擊發時槍膛內氣體的能量作為自動裝彈的能量來源,設計出一種自動滑膛槍,但溫徹斯特公司拒絕批次生產。勃朗寧一氣之下克虜伯在美國建立的槍械廠,成為克虜伯軍工廠(美國)的首席槍械設計師。克虜伯美國軍工廠主要生產槍械,只要有客戶,不管是美國軍方的,還是民間的,什麼訂單都接,做的槍也是各式各樣。有些是自身擁有專利的產品,但大部分是仿冒別的槍械,也就是俗稱山寨。為了避免法律糾紛,克虜伯軍工廠會對槍械做一些輕微的改動,克虜伯管它叫——微創新。正是這種包容性和靈活性,使得克虜伯美國軍工廠的槍械技術發展,逐漸走在了世界前沿。克虜伯軍工廠的“微創新”氛圍,也使得槍械種類變得花樣繁多,新品百出。
這次C96改裝連發手槍,在中國的大獲成功,更加刺激了美國軍工廠的“微創新”,克虜伯軍工廠周邊興起了為槍械配套的各種小廠。1900年,新的一輪經濟危機到來,各行各業都開始蕭條,只有克虜伯軍工廠及其周圍的槍械產業逐漸興旺起來。從德國運來的克虜伯機床,一靠岸就被搶光,各種車床、深孔鑽床、磨床、銑床不斷的從德國裝船,又不斷的流向美國。這些加工軍械的機床全部流入了位於美國東海岸的新倫敦,那裡幾乎每天都有小的槍械加工廠成立,生產出來的槍械流往世界各地。克虜伯的美國軍工廠就建在新倫敦,它位於紐約和波士頓的中間,離這兩個城市都只有百來公里,而且都可以透過海運到達,交通十分便利。克虜伯的美國軍工廠離克虜伯美國的鋼鐵廠也很近,獲取原材料也十分方便。而克虜伯美國軍工廠周邊的小廠,有的生產槍套,有的生產槍托,有的生產各種子彈,有的專門改裝軍械,應有盡有。克虜伯軍工廠為了加速出貨,除自己生產槍支以外,還向周邊小廠低價出售槍管和槍機,他們只需要把槍管和槍機裝上,就能裝配好一支槍。
到了1901年,世界各地的軍火販子,都漸漸聚集到新倫敦,有黑人、白人、亞洲人、甚至混血人種,唯一相同的是:他們可以操著美式英語流利地交流,特別是槍械專業詞彙(其他的詞彙幾乎不會)和數字(用來討價還價)。新倫敦的交易規矩是:五支也好、十支也罷,都可以批發,而且還幫你發船運。這裡不交稅,沒有發票(有也是假的),只用現金交易。在新倫敦,你想要什麼槍械都有,你可以買到能夠打死大象的超大口徑手槍,也可以買到改裝的連發步槍,定製胡桃木的槍托更是標配,往槍上面刻名字只要0.1美元還不用排隊,總之一句話:沒有新倫敦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時間來到1902年,經濟危機帶來的蕭條還在延續,而新倫敦周邊從事槍械製造的各種加工廠已經超過幾千家,全世界六成以上的黑槍從新倫敦流出。別的地方都是一片蕭條,唯獨新倫敦欣欣向榮,世界各地來買槍的,採購制槍裝置的,失業了來新倫敦找工作的,人口的爆炸式的增長,帶旺了各行各業。在新倫敦隨便做個小生意,都能賺錢,吃飯排隊、喝酒排隊、連找小姐都要排隊。美國政府也注意到新倫敦的地下交易,但是現在全美經濟蕭條,這麼多人靠著這個產業吃飯,要真正動手清除新倫敦的地下軍火產業,還要到1903年經濟復甦之後。
而現在,美國政府還只能對新倫敦聽之任之。
新倫敦生產的槍械,有很大一部分流往了南非。因為1899年10月11日,布林戰爭爆發了。“布林”系荷蘭語,意為“農民”。布林人是指到南部非洲殖民的“海上馬車伕”荷蘭人的後裔。1652年,第一批荷蘭人來到南非的開普,建立了殖民地。經過百餘年的殖民活動,布林人已成為當地的主要民族。
1795年,英國艦隊在南非開普登陸,開始了和布林人在南非長達百年的爭奪戰。經過多年的衝突,在英國的強大實力面前,布林人被迫向北面遷徙,於1852年和1854年分別建立了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個布林人共和國。
1867年,布林共和國境內發現鑽石,引來英國覬覦。雙方間斷性的衝突和摩擦時有發生,1881年2月,布林軍在馬祖巴山附近擊敗了1000多名英軍,迫使英國承認德蘭士瓦的獨立,並相互簽訂和約。這是第一次布林戰爭。
1884年,探礦專家在德蘭士瓦共和國的比勒陀利亞和瓦爾河之間的一個偏僻牧場上,發現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威特沃特斯蘭德金礦(簡稱蘭德金礦,Ra
d)。隨後在這座金礦上建立了約翰內斯堡。來自金礦的利潤和稅收使德蘭士瓦共和國的經濟得到飛速發展,同時也加劇了英國與布林人的軍事衝突。
1899年,英國駐南非的軍隊已經增加到上萬人,並且後續援軍還在陸續到達。
1899年10月9日,布林人政府向英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英國停止向南非增兵,撤退6月1日以後到達南非的一切軍隊,將一切爭議問題付諸外交仲裁,限48小時答覆。10月10日,張伯倫命令米爾納對南非提出的條件予以拒絕。1899年10月11日下午五點整,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共和國聯邦議會向英國宣戰,第二次布林戰爭爆發。
西方世界在1899年發起了同情和聲援布林共和國的運動。荷蘭和比利時組建了眾多的民間團體,徵募捐款,發表文章,建立基金會,向德蘭士瓦捐贈戰時流動醫院和醫療裝置。來自荷、比、德、法、美、俄、愛爾蘭、義大利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上千名志願者紛紛遠渡重洋來到德蘭士瓦,準備同布林人並肩作戰。
從新倫敦發往布林人共和國的軍火,主要由葡萄牙的殖民地莫三比克入境,1900年以後,由於英國政府的抗議,葡萄牙政府拒絕軍火船靠岸。軍火販子開始僱傭莫三比克當地人走私,先用遠洋輪船將軍火運至莫三比克沿海,再由莫三比克當地人(主要是葡萄牙殖民者後裔)用小船運上岸,走陸路流進布林人共和國,換取布林地區的特產——黃金和鑽石。
跟歷史上不同,史實中布林人由於得不到補給,民團士兵營養不良、衣衫襤褸,士氣沮喪。到了1902年他們的作戰物資已經耗盡,只能依賴戰利品維持,最後不得不向英軍投降。而有了這條海上走私補給線,布林人的作戰持續能力大為提升,英軍在布林人的游擊戰中損失慘重。
為了掐斷布林人的海上補給線,從1901年開始,英國海軍開始派軍艦攔截並搜查經過好望角的船隻。新倫敦的軍火商改用高速遠洋郵輪運載軍火,接近四十節(每小時七十公里)的高速,令軍火走私船無視英國軍艦的停船命令,在洋麵上肆意馳騁。軍火販子的郵輪訂單,讓克虜伯美國造船廠生意興隆,財源滾滾。高速郵輪的訂單,也拉動了克虜伯鍋爐廠和汽輪機廠的發展。因為高速郵輪,只能採用汽輪機才能保證達到高速航行,所以克虜伯的船用鍋爐和汽輪機也是訂單一臺接著一臺。
1900年到1903年,全世界都因為經濟危機,生產蕭條,而克虜伯卻因為布林戰爭、中日在朝鮮的摩擦、中俄在遠東時斷時續的戰爭,生意興隆,訂單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