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同州,冶所在今渭南市大荔縣,同州的名稱和設定從南北朝開始,經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直至民國初年,有1300多年。而同州城的歷史有3000年之久。

同州位居晉、陝要衝,黃河、渭河、洛河在此交匯,三水環流衝出千頃良田。同州、華州都是京城長安的東大門,882年一月末,黃巢任命大將朱溫遙領同州防禦使,讓他率軍攻取同州,然後上任。

此時的同州還歸屬唐朝管轄,同州刺史米誠膽小如鼠,得知朱溫的大軍前來,根本就沒打算據守。朱溫一到,他就溜之大吉,留下一座完好的城池給朱溫,朱溫輕易坐上了同州防禦使的位置。

朱溫每攻佔一地,都喜歡把當地的民女召集在一起,這一次,他得知在同州竟然召到了一位千金名流,此女是前宋州刺史張蕤的女兒。

對於此人,朱溫印象深刻。多年前,朱溫在老家宋州的一座寺廟外面,看見一位美女上香,就是這位刺史的女兒。當時她是與母親一起上香,此人名叫張惠。

但那時,朱溫只是一位山村中的窮小子,根本沒有機會接觸這位千金美女,她只是成為朱溫的夢中情人而已。

真是山不轉路轉,路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今天,當朱溫成為大將軍、同州防禦使的時候,張氏竟然送上門啦。朱溫大喜過望,殷勤備至,親自接待。

張惠依然是美麗如舊,只是臉上浮現了逃難的風霜,她說:“家父已經病亡,我與母親一路跟隨人流逃難,從宋州輾轉到此地,尚無安身之處,請將軍包涵。”

朱溫說:“今日你我再次遇上,實乃前世有緣,今後將軍府就是你的家,你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不知是否願意跟隨我?”

如今,張惠已經不是千金小姐,四處流浪,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儘管她從心裡看不起朱溫這個俗人,但事已至此,張惠也走投無路了。朱溫看上去不像英雄,但坐在這州府大堂之上,下面人對他服服帖帖的,張惠最終只好預設同意了。

選擇好良辰吉日,同州府張燈結綵,鼓樂喧天,朱溫與張惠成親。這朱溫雖然出道時是個混子,好像不務正業,但經歷了戰爭的磨練,已經成熟很多,他是真心要與張惠成親。

而這個張惠也是真正的賢妻良母型,朱溫此後對張惠非常尊敬,每遇到重要的事情都要告訴張氏,只要張惠有要求,他都會答應。只可惜,張惠在朱溫即將大紅大紫的前一年,竟然一命嗚呼,可惜可嘆!

同州與河中鎮接壤(山西永濟縣),而河中節度使是王重榮,此人先歸順黃巢,後又反水背叛,黃巢一直沒找到機會討伐他。

朱溫佔據同州後,兩軍虎視眈眈,想不打仗都不行。朱溫此前與王重榮在長安附近交過手,但沒有取勝。

朱溫當時就在王重榮所佔據的河中地區邊界,王重榮不可能視而不見,他挑選精兵三萬人攻打朱溫。朱溫的軍隊不夠多,在力量上有一定差距,因此戰敗。

朱溫就向長安請求援兵,但長安此時的日子並不好過。

宰相王鐸擔任諸道行營都統後,積極組織官軍包圍長安,他親自率領兩川、興元的軍隊駐紮在靈感寺,涇原軍駐紮在長安西,易定軍、河中軍屯駐在渭北,邠寧軍、鳳翔軍屯駐於興平縣,保大軍、定難軍屯駐於渭橋,忠武軍屯駐於武功縣。

長安的四面八方都是官軍,黃巢軍的控制範圍越來越小,號令只能到達同州、華州一帶,政令難出同州、華州。而老百姓為避戰亂,都逃入深山,耕地荒廢,物資供應緊張,長安城中糧食價格飛漲。

朱溫在這種情況下,多次向黃巢請求增援。偏偏黃巢所倚重的人心術不夠正,左軍使孟楷掌握了大權,但他卻與朱溫不和,朱溫的求救信都被孟楷隱瞞不報,黃巢沒接到朱溫的求救信。

面對唐軍的包圍圈,長安形勢危急,一些起義軍的將領感到前途不利,朱溫也產生了悲觀想法。

王重榮的軍隊多次來挑戰,朱溫幾乎被打出了心理陰影,閉門不出,就差掛免戰牌了。

朱溫的親信胡真、謝瞳勸說:“大將軍,如今的形勢對我們很不利啊,您這麼多求救信也沒換來一支援軍,長此下去,同州不保啊,就是長安城也前景不妙,不如我們歸順朝廷吧。”

朱溫沒有立即回答二人的話,晚上,他輾轉反側,難以入睡。面對官軍的進逼,到底何去何從,朱溫的內心在煎熬……。

882年九月十七日這天,朱溫下定決心,離開農民起義軍。他一不做二不休,先殺了黃巢派來的監軍使嚴實祭旗,此人總是瞎指點,惹人煩。

朱溫同時派人報告河中節度使王重榮,並親臨河中府拜見他。真是不打不相識,朱溫、王重榮本是戰場上的對手,是“老朋友”了,此刻突然化干戈為玉帛,變成一家人啦,這個變化太大啦。朱溫親切的稱王重榮為舅父,這與認賊做父沒多大區別。

朱溫的反水,對農民軍來說可是如雷轟頂,他可是黃巢倚重的人,屢立戰功。嚴格意義來說,作為唐末三大男主角,此時他才算真正登場起舞。

但朱溫對唐朝廷到底是福還是禍?自古道:“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咱們走著瞧!

但行營都監楊復光卻想要趁機斬殺朱溫,王重榮阻止說:“朝廷如今招降黃巢兵馬,一律赦免死罪,況且朱溫此人驍勇善戰,可為我用,若殺了他,會引起草賊拼死抵抗官軍。”

王重榮立即派人飛馳報告王鐸,王鐸再立即奏報唐僖宗。唐朝廷得知朱溫投降後大喜:“這是上天賜給朕的上將啊!”

隨後,朝廷下詔書封朱溫為同華二州節度使。一個月後,朝廷又下詔,封朱溫為右金吾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並賜名為全忠。

朱溫由此變成了朱全忠,真是一片“忠心”天下皆知。

此處又有一首詩送給朱溫:

不管是溫或全忠,見風使舵真本領

只要能做人上人,管它忠心不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