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義德的後殖民主義批評認為,在閱讀一個文字之時,不能僅侷限於一種理解方式,而要聰明的從兩個維度來詮釋,第一,要理解其文中所表達出來的東西,即寫進文字的東西,而另外的一個,則是被作家忽略的在外在的東西。任何閱讀都不允許一般化,閱讀時,必須將其置於後殖民理論的視域之中,我所分析的《魯濱遜漂流記》,正是將作品和帝國主義的大背景有機的結合起來,展現了其帝國主義意識形態中政治無意識的部分表現,體現了一種文化與帝國主義“共謀”的理念。“故事是殖民探險者和小說家講述遙遠國度的核心內容,它成為殖民地人民用來確認自己身份和自己歷史存在的方式。”[9]《魯濱遜漂流記》展現了宗主從建立、變化、統領到迴歸的整個過程。這種置於殖民文化視域的批評方法,有力而簡明。

賽義德的後殖民理論作品文字批評方法為文學批評提供了新的樣式, 賽義德對於文字加以歷史文化的透視使純文學的研究得以拓展。賽義德的後殖民理論和文化批評方式可以為中國學界提供思想和方的雙重資源, 研究賽義德的“ 對位閱讀”批評方法, 不僅對於透徹理解他的後殖民理論有所助益, 而且對於我們的文學批評方法的豐富發展也有諸多啟示。[10]

參考文獻在暴風驟雨中的呼喊與墜墮——論衛慧《上海寶貝》的女性 主義慾望抒寫

摘要:“70年代後”女作家一改上世紀末林白、陳染身體寫作中對於男權文化的疏離和排斥,在呼喊自身慾望情懷的基調下,使男性形象再次活躍於文字之中。衛慧是其中一員。論文將從其小說《上海寶貝》入手,讀解其文字抒寫的功與過,透過狂歡者的迷失、慾望的懸崖與男權的顛覆兩個部分,從其女性主義情懷的書寫角度,探析其《上海寶貝》的文字態度和得失。

關鍵詞:衛慧 《上海寶貝》 慾望抒寫 文學市場化 狂歡與迷失

“那些溫暖的身體,在一起閃光,肌膚顫抖,在快樂裡,那靈魂,快樂地來到眼前。”[1]70年代後的女作家,大部分的創作實踐是具有實驗性和開拓性的,但是這句詩句卻更好的證明了,這些作家將肉體的控制地位,託舉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類似於篤信精神分析中性驅動力的驅使,抑或如衛慧所言,信奉亨利米勒xxx至上的人性書寫。總的來說,衛慧這類的作家,當然承認靈魂的愛,但是她們奉仰肉體將靈魂吞噬,靈魂是附著在肉體之上,並受肉體支配的,這與林白、陳染等作家對於肉體xxx的沉痛反思背道而馳,一種靈魂駕馭身體的文學創作理念,早已一去不復返。

糊里糊塗的,我們坐上了船,開走了,一些文字,一些夢想,一些程度,我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