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謙修做事事半功倍
章節報錯
當晚,陳瑜和蘇謙修秉燭夜談,大越國的輿圖鋪在桌子上,這是蕭祈玉對蘇家的信任。
從古至今,輿圖都是一國之重寶,山川河嶽,村鎮州府,無一處不詳盡,若落在別國手裡後果不堪設想。
而民間的走商本就不多,哪怕祖祖輩輩都是走商的家族也拿不出來這樣的輿圖。
蘇家的買賣裡就有商運這一塊,有了輿圖幾乎是整個大越國都擺在眼前了,哪裡可設定中轉,哪裡物產可批次轉運到別處,都有了最準確的依據。
陳瑜最後決定親自去一趟梁州府。
一來,梁州府的買賣是紹禮剛安頓妥,留下的人手是蘇家培養起來卻沒有真正實戰經驗的人,所以陳瑜過去可以夯實梁州府買賣的根基。
二來,梁州府的大米是最好也是最多的,這些年來雖然被徽州府壓制,但百姓生活比較富庶,陳瑜一直以來都想要推廣水稻的種植,剛好可以先探一探路。
當然,也有讓紹禮帶著竹隱出去鍛鍊一下的想法,所以沒打算去宣德府。
“奶奶會很累。”蘇謙修鎖了眉頭,他本是捨不得祖母如此操勞的,但祖母說的很有道理,做買賣的竅門是隻能意會,無法言傳的,她親自走一圈後,蘇家的買賣就可以進京了,這個時間不會短,細細推算都能踩到新政的點上,而用蘇家一族盤活了大越國的經濟,蘇家承受的壓力太大,不能不處處都謹慎行事。
別人,蘇謙修是信不著的。
“梁州府到望京府,所用時間會稍微多一些,等我從北固府到宣德府的時候,可能就塵埃落定了。”陳瑜撩起眼皮看蘇謙修:“家裡這邊有你爹孃在,樂成府有你二姑夫在,徽州府你三叔和你,這些都是奶奶放心的。”
蘇謙修給陳瑜斟茶:“奶奶此番出去,帶多少人在身邊?”
“周家兄弟兩個要帶著,還要帶著你五叔,徽州府冷氏娘倆也要叫回來了,別的就不需要了。”陳瑜已經盤算好了,大豆哪裡都種,醬坊多開幾處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冷娘子的廚藝非常不錯,四海酒樓的菜品可以說獨一份的好,不說南北通吃也差不多了,再就是陳瑜很看重冷香的本事。
在蘇家不動,就無所謂了,但自己在外面長久走動的話,冷香那一手好算盤就格外重要,蘇家再下一步得有錢莊。
錢莊才是讓大越國的錢最大程度聚攏在蘇家手裡,並且發揮最大作用的直接辦法。
蘇謙修試知道祖母考慮的周到,除了覺得祖母過於辛苦外,蘇家真找不出來第二個能有如此能耐的人了,就是自己那也是不行的。
“那就讓紹禮和竹隱在宣德府等著您,奶奶不要著急,謙修安頓好這些事情就請命跟在您身邊,各個縣都有說書先生,奶奶遇到了難處儘可去找他們,謙修會第一時間來到您身邊的。”蘇謙修摘下了身上帶著的玉佩放在桌子上:“藥王谷就在宣德府,我會親自寫一封信給寒谷主,紹禮和竹隱在那邊也必是安全的。”
陳瑜端詳著蘇謙修,才十四歲的他能走到這一步,得付出了多少心力啊。
蘇謙修看出來祖母心疼自己了,笑著說道:“您放心吧,謙修做事事半功倍的時候多。”
“好,放心。”陳瑜把輿圖收起來,問:“殿下對姜家如此不留情,可是因為蘇家?”
蘇謙修抿了抿嘴角:“奶奶,殿下做事不會那麼衝動,雖說姜家對您多有不敬,可畢竟是殿下的外家,若不是姜家想要以明珠書院召集天下學士,意圖把持朝廷的話,就算殿下想要為您出氣,也不能讓皇后心服口服。”
“姜家野心如此之大?”陳瑜鬆了口氣,正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姜家被蕭祈玉給收拾的不輕,真要是盯上了蘇家,那也會讓蘇家防不勝防的,但還是震驚於姜家的做派。
蘇謙修笑了:“奶奶,國之積弱是千里之堤下的蟻穴,尋常人根本難以窺探分毫,可姜家不同,與其說他們野心大,倒不如說國運昌隆,有了太子殿下在。”
陳瑜十分贊同蘇謙修的說法,畢竟蕭祈玉真的天選之子嘛。
這一夜的秉燭夜談,對陳瑜、對蘇家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說是能多住一些日子,可蘇謙修只住了兩天就奔赴徽州府了,陳瑜讓蘇謙修帶了一封書信給冷氏母女二人。
還有兩個就要過年了,陳瑜需要時間準備,所以定在年後才出發,但蘇紹禮和蘇竹隱不想等,兩個人用了半個月備貨後,蘇城帶著商隊一起上路往宣德府去。
蘇家這邊的宅子接近尾聲,閔玉蟬和兩個孩子都住進了蘇家大院,陳瑜往那邊安排了下人,兩個婆子和兩個丫環伺候著閔玉蟬娘仨,足夠。
冷娘子和冷香回來的那叫一個快,兩個人見到陳瑜就跪下磕頭,身契還是原本的身契,奴籍還是奴籍,冷香磕了頭就說:“奴婢早就想好了,等老夫人的買賣到了徽州府,奴婢立刻就過去,沒想到這麼快就回到您身邊了。”
陳瑜讓娘倆起身,冷娘子暫時還在後廚,不過她拿到了四海酒樓全套的菜譜,利用這段時間鑽研廚藝為主,冷香和原來一樣伺候在陳瑜身邊,陳瑜把做賬這一套傾囊相授。
除此之外,陳瑜還在收集製作玻璃的資料,蘇家若能還把玻璃製造出來,那可是一大利器。
“香琴啊,我有點兒想老六媳婦了。”陳瑜靠在軟枕上,輕聲說。
汪婆子笑著說:“您可是都惦記著,六夫人那邊離得近,不然老奴陪著您走一趟?”
“好。”陳瑜坐起來:“去跟二夫人說一聲,明兒我去柳榕村。”
說起來,老六兩口子是真不容易,一個放不下四海酒樓,一個放不下燒瓷,這兩夫妻都難聚首,可不是長久的事情:“尋梅,讓六子去一趟縣裡,告訴六爺一聲,明兒我到那邊帶上他一起去柳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