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之後的招考,天空不作美,斷斷續續下起了小雨。

書院之中,有官兵看守,這考試的戒備堪比科舉。

考生們一一進入考場,李二牛拿了考牌入內坐定後,卷子發下,攤在桌案上了。

李二牛坐下後,即奮筆疾書開始答題。

司馬紹立於考場上看著下面答題的考生,心底也是尋思。

這題有經策,史策,時務策之分,過去科舉的策問都是經策,時務策,很少有史策。

時務策考的是讀書人對天下民隱,政事利弊的見識與才能。

史策就是測試考生對史書的修養,以及審時度勢。

但就是司馬紹出的第一道史策,就被眾監考一致認為太難了,並告訴司馬紹這一道題不說這些考生,就算是有學問的人裡也沒有幾個人可以答得出來的。

這一道題題目是如何對待百姓。

比如老子的“無為而治”,很多人就會問在老子的思想中,應該如何對待百姓?

其實就是對百姓好,不要增加稅收,讓百姓可以順應自然去發展,這樣才能使得國家得到最好的突破。

所謂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管,而是說不要去破壞大自然,要在大自然發展的基礎上去順應天意發展,古代很多時候就是強行開採大自然,導致受損了很多,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這是君王的決策失誤,所以一定啊喲順應天意,簡單說就是現在的季節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要想著去做違背季節的事,這些都會導致大自然被消耗很快,最後得到的效果也是非常差的,給百姓更好的生活,不要增加稅收等。

對於大部分讀書人而言,這等民心大事不是他們以前該煩的,也沒法管。

人微言輕,就算明白了,但這文章怎麼寫,如何寫,也是很難辦啊。

所以眾人見司馬紹出這一道題時也是搖頭,這哪裡是在選拔讀書人,這是在搞事情。

寫重了,詆譭帝王說不得獲得個文字獄,寫輕了,百姓們饒不了他們。

面對眾人如此反對,司馬紹卻是堅持,為國舉才不在於多,最重要是得精,上萬名學生裡只要有一二能合乎他的心意就已經足夠了。

不過司馬紹還是考慮眾人意見將第二道題難度下降,甚至第兩題也是放低標準。

一日考完,提前交卷的讀書人很多。

司馬紹將收上來的卷子一看,大多數人都是將兩道策問題空了不做,當然亂答一氣的也有不少。

兩道策問題答得好的,特別是最後一道能答得上的,是少之又少。

兩日後,成才書院內。

兩百名篩選出來的書院弟子站在堂下,他們既是緊張又是興奮,只要過了這一關就是書院弟子了。

然後他們一一地被喚入堂上。

堂上掛著一副孔聖畫像,司馬紹坐主位,林風、許魏然等人都是分坐左右。

緊接著一名考生進入堂上。

許魏然道:“汝當堂默寫這一次招考裡策問題第一道‘如何對待百姓’,便寫便答話。”

這名考生一愕隨即道:“學生有些不記得了。”

許魏然面色一沉道:“才考得兩日就不記得了?莫非是替考的嗎?”

那名考生色變道:“學生記起來了,記起來了。”

這名考生走到案前,案前筆墨都已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