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鎮位於上海市青浦區中南部,緊靠澱山湖風景區。東臨西大盈與環城分界,西瀕澱山湖與大觀園風景區隔湖相望,南與沈巷鎮為鄰(2001年與之合併,北與江蘇省崑山市澱東接壤。

朱家角鎮東距青浦鎮6公里,上海市中心48公里。318國道貫穿鎮境。

2000年全鎮總面積49。8平方公里。朱家角之地,大約成陸於7000年前,澱山湖底發現有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代的遺物。

唐朝以前分別隸屬於由拳縣、婁縣、嘉興縣、信義縣、崑山縣。唐天寶十年(751年,分屬於華亭縣、崑山縣。

宋元時期漸成小集鎮,名朱家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屬於華亭縣、上海縣、崑山縣。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屬於青浦縣、崑山縣。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遂成大鎮,改名珠街閣,又名珠溪,俗稱角里。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稱珠裡,下轄五十保一區之二十五圖、三區之十一圖,圖正為地方行政長官。

清宣統二年(1910年,實行地方自治,改稱珠葑自治區,區董掌管地方事宜,為青浦縣下轄的16個自治區之一。

民國元年(1912年,建立珠葑市公所,設市董。民國16年,改為珠葑市行政局。

民國18年3月,撤銷行政局,仍稱珠葑區。民國20年,改設第二區公所,為青浦縣8個區公所之一。

淪陷時期,屬偽青浦縣第六區,下轄三鎮六鄉。民國34年,恢復第二區公所。

翌年,改設第二區區署。民國37年,屬青西特區。1949年5月14日,全境解放,設朱家角市,為縣轄市,下轄一鎮四鄉,原屬崑山縣的部分劃歸朱家角鎮。

1951年4月,建立朱家角區,轄五鄉一鎮。1954年,設朱家角鎮,為縣直屬鎮。

1958年,與葉龍鄉合併,建立紅旗人民公社,人口30929人。

1959年更名為朱家角公社。1962年2月,鎮、社分設,朱家角鎮恢復為縣屬鎮。

1984年5月,分設朱家角鎮、朱家角鄉。1991年1月,撤銷鎮、鄉建制,建立朱家角鎮,面積47。

44平方公里,人口39719人。2000年,總人口37845人,下轄6個居民委員會、24個村民委員會。

早在宋、元時期,朱家角地區已形成集市,後因水運方便,商業日盛,逐漸形成集鎮,至明萬曆年間遂成繁榮大鎮。

清代以後,成為青浦縣西部的貿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業之盛已列青浦縣之首,為周圍四鄉百里農副產品集散地。

宋如林在清嘉慶《珠裡小志》序中描述道:“今珠裡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北接崑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亙,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過是裡者,群羨讓耕、讓畔之風猶古,而比戶絃歌不輟也。雖高陽裡、冠蓋裡媲美可也。”至抗日戰爭前,鎮上商賈雲集,人煙繁盛,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為商業中心,從一里橋元號油廠至東市街梢,街長三里多,店鋪千餘家,有

“三涇(朱涇、楓涇、泗涇不如一角”之譽。民國時米市極盛,青角薄稻米名聞遐邇,其時漕港兩岸的米廠、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

每屆新谷登場,河港幾為米船所壅塞,其盛況可見。加以鎮上商業行業齊全,網點遍佈,貨源充沛,營業興盛。

朱家角鎮的手工業歷史悠久,明代中葉,就因盛產棉布名聞四鄉,紡紗織布成為家庭主要手工業,農家

“工紡織者十之九”。清代,鎮上各種手工業店鋪、作坊、工場林立,且較具規模。

民國時期,開設有造船業、水木業20餘家。至解放初,鎮上還有鐵鋪等手工作坊133家,涉及26個行業。

朱家角鎮工業起始於清末,機器碾米廠、油坊紛紛建立,糧油加工業迅速發展。

至解放時,尚有碾米廠7家、油廠2家,煤球廠、電燈廠、麵粉廠、鐵廠各1家,從業人員達400人左右。

解放後,特別是1958年以後,大辦工業,興建了各種工廠企業。工業有儀表、冶金、塑膠、造紙、釀酒等5家市屬廠,食品、油脂、印刷、儀表、服裝、傢俱、制繩、碾米、飼料等12家縣屬廠,電器、儀表、水泥、烘漆、絲織、燈具等10餘家鎮屬廠。

1988年,全鎮廠房面積達24萬平方米,職工5639人,產值16912萬元,利潤2425萬元。

澱山湖酒廠的蜜清醇、上海黃酒、澱山湖啤酒深受消費者歡迎,義仁泰食品廠的的醬油、乳腐等產品遠銷海內外,著名土產有美味醉蟹、鱔燠面、五香薰魚、滷汁豆腐乾等均已恢復生產供應,市場更加繁榮。

1991年1月,鄉、鎮合併。1992年底,農、副、工產值53074萬元,全鎮固定資產已達18090萬元,城鎮職工人均收入2569元,農村人均收入1833元。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鎮工業生產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革,引進高新技術、調整產品結構,闢600畝建立工業發展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