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風水與《周易》(第1/2頁)
章節報錯
風水學在應用的程式中,既有些學派加入了不少刀劍符咒的硬性方法,從而淡化了其靈活變通的真正意義。
其實那些高明學派的風水是能夠不著痕跡,盡得風流的,對於易理的運用更是可以得其意而忘其形,透過方位的挪移、植物的擺設、顏色的選擇、傢俱的佈局達到因地制宜、依形就勢、揚長避短的效果,從而形成其獨特的居住的智慧與藝術。
古老的風水文化催生出神秘的《周易》之花,反過來
“易學”自身的發展,又在理論上不斷地向它賴以萌芽的根莖輸送補液。
整個戰國秦漢時代,大體就是風水文化逐漸超越實證的擇居經驗,而開始從多方面汲取
“理論”和
“方法”的過程,記錄這過程的主要文獻就是《周易》誕生以後,才陸續問世的各種解釋與發揮,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易傳》十篇。
首先是
“河圖”與
“洛書”的出現,開闢了將
“易理”貫通於風水觀念的渠道。其次是
“陰陽”與
“五行”學說被納入八卦體系。它們分別從數字結構、生化原理等不同角度,推動著風水文化經過
“易學”的調理,構築風水文化的
“理倫體系”。正宗的道家風水就是以《周易》的宇宙觀為指導思想的一種擇居觀念及相應的操作,並由此衍生出廣泛的文化現象。
這個宇宙觀的核心構造,就是道家所說的
“天人同源”。又因為天地萬物和人類都出自同一根源(陰陽五行之氣的執行變化),所以整個自然界既是人類的外在(生態環境),也是人的內在(同類相感)。
因此,風水的精髓又可以用
“天人感應”來概括,就是透過對居處環境的選擇來窺測順應與利用陰陽五行之氣的演繹規律,百般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實現避禍求福,與天地同在的追求。
這樣,道家風水的運用和目的就可以歸納為
“貫通天人”與
“天人合一”。根據周易的後天八卦原理,可將住宅坐向不同分成東西四宅,其中震宅、巽宅、離宅、坎宅是東四宅;坤宅、兌宅、乾宅、艮宅是西四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