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五六回擺擂臺比武奪印 假伐林計賺世民(第1/3頁)
章節報錯
詩曰:
披襟眺滄海,憑軾玩春芳。
積流橫地紀,疏派引天潢。
仙氣凝三嶺,和風扇八荒。
拂潮雲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雲雁斷行。
懷卑運深廣,持滿守靈長。
有形非易測,無源詎可量。
洪濤經變野,翠島屢成桑。
之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
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圖王。
卻說北冥羽隨七殺星張奎回到本處,玄股人回了唐營,說明前事。李世民問道:“不知那神仙是誰?”玄股人道:“那廝十分利害,必然是一位凶神,不可與他纏鬥。”李世民道:“萬一他來隋軍助戰,我等怎生是好?”玄股人笑曰:“他助凡人,就犯了天條,那時貧道上天告他,讓他吃不了兜著走。”李世民大喜道:“有道長這句話,不怕隋軍猖獗。”
再說九天真王掐指一算,北冥羽和當歸位,謂諸將道:“北冥羽已然回到本處星位,日後自有強將來助列位,吾即刻回本處名山,不再過問紅塵之事。”眾人聞說,雖然不捨,也不好強他挽留,只得送別。不表。
且說北冥羽歸天的訊息傳到江都,成都吃了一驚,謂公主道:“姐姐,北冥羽是封兒徒弟,不意是上神下凡,也氣盡歸天,如今缺少戰將,怎生是好?”穎兒道:“你這呆子,江南百姓原本就是陛下封地子民,大多感懷陛下的恩德,你如今正好擬旨,召開比武大會,選拔八到十位武藝高強的大將,那時選派先鋒,有何不可?目下戰事吃緊,可急調史思文、新月娥前去。”成都大喜道:“吾是個粗人,不如姐姐細緻。”遂吩咐擺下這英雄大會,選拔九位勇武將軍。訊息已經傳出,江南有志之士紛紛慕名而來,約有百十人,都來爭奪九個名額,正是:
一朝春夏改,隔夜鳥花遷。
陰陽深淺葉,曉夕重輕煙。
哢鶯猶響殿,橫絲正網天。
珮高蘭影接,綬細草紋連。
碧鱗驚棹側,玄燕舞簷前。
何必汾陽處,始復有山泉。
話表成都擺下英雄比武大會,請燕王楊倓、齊王楊政道上座,白燕卿、成都、穎兒在左,楊濟清、南宮溫灝、洪蘭成在右。成都見會場佈置完備,看了楊濟清一眼。楊濟清起身,開言道:“列位英雄,本官乃是楊濟清,今日比武大會,皆因北方李世民、淵蓋蘇文叛逆,我大隋勇將紛紛遭了毒手,因此選拔九位勇武將軍,作為先鋒官,依次派往前線。今日各位好漢能夠來此,必有爭鬥之心,奪魁之志。本官甚為感動,但是校場比武,只分勝負,不可傷人性命。本官在此立下一個規矩,無論前來比武的是老是少,只要能連勝七位好漢,就選為先鋒。如連勝七位的超過十人,再行選拔,各位可有異議?”臺下眾人紛紛說道:“我等並無異議,請楊將軍開始比武罷。”楊濟清道:“既然如此,本官宣佈,比武開始!”
話音方落,早有一位女子催馬上來,眾人一看,這位姑娘怎樣打扮:
身高不滿八尺,細腰扎臀,休態苗條。上寬下窄瓜子臉,紅中透潤又白,面似桃花,兩道秀眉,一雙眼,鼻如懸膽,唇賽櫻桃,左右兩耳鑲襯著一副八寶金環。頭戴金風展翅盔,周圍粉絨球配,摟頷帶卡得緊繃繃;身披一件日落缸雲甲,紅銅打造;護心鏡前後都有泳盤大小,腰剃獅蠻帶;左肋佩一口寶劍,鼉龍皮鞘,金吞口,杏黃挽手。左右配有五色徵裙,掐金邊,走銀線。擋護膝,遮馬面,護檔魚褐尾,三疊倒掛吞天獸,口內含銀環;內襯繡花徵袍,粉色中衣,足蹬牛皮高軪皮靴,頭裡翻蹄,後頭亮掌,大紅絲繩袢甲絛。背後剎著皮革囊,囊巾有二十二口飛刀,長有五寸,形如柳葉。座下一匹棗紅馬,日走千里,掌中一口幼平刀,長四尺一寸,斬金斷玉,削鐵如泥。
當下眾人一看是女將,心中各自不解,原來這員女將不是別人,是成都和穎兒的獨女宇文鸞英。成都見了,謂公主道:“姐姐,怎麼咱大閨女去了。他那口幼平刀削鐵如泥,別說打七個,十個也不夠他削的。這那裡有公平可言?”穎兒道:“你我不必聲張,他砍斷了一件兵器,底下自有好漢看出門道,那時候你就知道你大閨女的真功夫了。”正說話間,早有一位好漢催馬上臺,謂宇文鸞英道:“姑娘,行軍打仗是男人的事情。看姑娘一身甲冑披掛,必定是公侯將相之女,請姑娘不要為難我等,還是尋個臺階罷。”宇文鸞英笑道:“這位大哥也是通情達理之人,不如這樣,吾今日不用這幼平刀,就和大哥比試些別的,不如一下如何?”那人問道:“請問姑娘要比什麼。”宇文鸞英道:“就比射箭罷。”只聽得空中
數行賓鴻嘹亮。宇文鸞英尋思道:“何不今日就此施逞些手段,教他們眾人看,日後敬伏我。”摘下一張泥金鵲畫細弓,正中宇文鸞英意,急取
過一枝好箭,便對那漢子道:“恰才大哥見說,吾未敢誇口,這枝箭要射雁行內第三隻雁的頭上,還要穿兩隻雁。射不中時,請眾好漢休笑。”宇文鸞英搭上箭,曳滿弓,覷得親切,望空中只一箭射去。但見:
鵲畫弓彎滿月,鵰翎箭迸飛星。挽手既強,離弦甚疾。雁排空如張皮鵠,人發矢似展膠竿。影落雲中,聲在草內。天漢雁行驚折斷,英雄雁序喜相聯。
且看宇文鸞英一箭,果然正中雁行內第三隻,又連穿了兩隻,直墜落擂臺下。成都、穎兒異口同聲,急叫軍士取來看時,那枝箭正穿在雁頭上。眾好漢看了,盡皆駭然,都稱宇文鸞英做神臂將軍。楊濟清稱讚道:“休言天寶將軍之女比李廣,便是養由基也不及神手,真乃是大隋有幸!我等不及。”眾好漢都服了宇文鸞英,無一人敢上臺討戰,自此大隋無一個不欽敬宇文鸞英。